到了開禧三年的三月中旬,把持朝政的韓侂胄才將一眾文武的嘴給堵上,讓樞密院下了一道調令,同意顧同用兵大理,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朝廷只讓樞密院下凋令,卻沒有皇帝的聖旨,明顯的就是存心讓晉軍和大理兵馬拼鬥,勝了,固然好說,要失敗了,朝廷沒有下旨,到時候大可以一推二、二推三,將一切問題都推到顧同身上。
或許,臨安朝堂之中,存心想要看晉軍和大理兵馬拼的你死我活,最好兩敗俱傷的人要居多一些吧。
朝廷之中的事情,顧同都沒有心思去理會,至少,在他踏入臨安城之前,他是不會主動去捲入到朝堂之中的爭鬥中去,是以,臨安城裡面的權貴們打什麼心思,他不管,也不想管,更加管不到,顧同現在,一心思都想的是,派什麼人統兵南征。
考慮到治下地盤多了,所以南征的事情,他是不可能親自帶兵的,但是出征大理的兵馬,初步預算,也有十二個衛所,將近七萬人馬的規模,這麼多的兵馬,如果不選一個可靠、有能力的將領統帥,顧同怎麼也是都不會放下心的。
就在顧同為選將之事鬧心之時,陳季常主動找到了他,見到顧同的第一面,陳季常就直接說道:&ldo;我去吧!&rdo;
不用說明白,顧同都知道陳季常請願是要做什麼,不過,想到南詔之地,多瘴氣,且有濕熱,氣候迥異於關中,擔心陳季常身體吃不消,顧同就說道:&ldo;讓我再考慮考慮吧!&rdo;
顧同的擔心,陳季常自然也都明白,心中溫暖之餘,他更加的想要做些什麼,是以陳季常想也沒想,就挑明瞭說道:&ldo;現在羅通守著函谷關,抵抗著中原的女真軍隊,符虎和潘武又要為攻略隴南和疊州吐蕃費心思,杜謙、燕寧、陳鋒、廖勇強四位將軍,也都把守要道,防備各處,陳平、蕭成、賀鬍子、哲別,留在長安,訓練軍隊,也好防備中原和西夏,有個萬一,這裡也有將可派。所以,數來數去,就我最是清閒,所以,這南征的事情,就交給我吧,讓李好義、李好古、楊巨源這幾個人跟著我,他們都是蜀地將領,此次南征,用的大多是蜀兵,對於南詔的氣候地理,他們大略也要更適宜,所以,我就去坐鎮中央,讓他們領兵好生戰鬥,決計不會有危險,你就放心吧!&rdo;
看到陳季常心意已定,顧同也就不在多做勉強,畢竟,陳季常說的也是事實,長安城中,好歹也要留下一些大將坐鎮,不然萬一中原戰場有變,也可以有將可用。
&ldo;我答應你,但是季常啊,你也要答應我,好生帶兵,我在長安,等著你的捷報!&rdo;對於陳季常,顧同始終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去看待的,是朋友,要出征,心中的不捨和擔憂,自然是滿滿的,不過正因為是朋友,所以千言萬語,都還不如一句激勵的話。
陳季常感動的拍了拍顧同的肩膀,說了句:&ldo;我會的。&rdo;然後就辭了顧同,回府與家人辭別,為南征,拉起開始的帷幕。
第389章 出征
出兵大理,穩定南方,作為統一河山這個大的戰略之中的小戰略,迅速的從決策化作執行,速度之快,以至於當陳季常掛帥,點兵擇將,祭旗出征的那一刻,猶有許多人沒有反應過來,只不過,戰旗招展,先鋒部隊已經從成都府出兵南下,事實面前,就算不相信,也只能相信。
反響最為強烈的,自然是大理舉國上下,大理國皇帝段智祥,繼位不到一年時間,正想著挽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時候,晉軍意欲南征大理,直接給他潑了一桶冷水。操控著大理國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理清平官(丞相)高觀音政,也是聞聽南征訊息之後,心神大亂,以致當段智祥在朝堂之上,叫囂著要讓晉軍困死在南詔土地之上的時候,高觀音政依舊沒有拿出什麼良策作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