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宗趙擴雖然是史上少有的昏聵之君,但是邊州盡失,散關陷落意味著什麼,這位皇帝還是明白的;可是難道就因為這個處罰韓侂胄?
看著桌案之上,壘起來的奏摺像是一座小山一樣,宋寧宗很是頭疼,要真是按照錢象祖等人所說,罷黜韓侂胄的話,誰來替他處理政事?
舉堂臣工,寧宗趙擴,只願意相信、只能相信世代忠良的韓侂胄,就好比人的左旁右臂,即使有一天有一隻胳膊長了一塊瘤子,有人說最好是切除掉,難道就真的要切除?
寧宗皇帝在心中一遍遍的拷問著自己,最終,長久以來對於韓侂胄的依賴,讓他將朝堂上的參劾輕輕的放下了,只不過鑑於北伐目前確實形勢不怎麼好,擔心金兵會像當年追著高宗趙構一路直到海邊的寧宗皇帝,卻拿韓侂胄的心腹蘇師旦下手,免去了蘇師旦的官職,以儆效尤!
在如此情勢之下,寧宗自然也不願意答應韓侂胄請求封顧同為王的請求,而且顧同是金將歸降而來,手中握有重兵,寧宗也怕萬一將顧同封王,會像吳曦一樣,有什麼不臣之舉!
就這樣,一場朝會,主和派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不過害怕惹怒了韓侂胄,進而被人家提前幹掉,錢象祖等人也沒有趁勝追擊,而是選擇了暫時隱忍,以等待更好的時機;至於一向在朝堂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韓侂胄,這個時候也覺到了一絲困阻,不過正是因為如此,他內心之中,更加期盼顧同能夠在關中戰場開啟局面,進而將北伐的不利之勢,扭轉過來!
臨安城裡面的風波,暫時還沒有掛到西北的長安城外,在得到吳曦叛蜀的訊息之後,顧同麾下大軍難得的沒有再繼續挑戰,而是選擇了等待,直到三天之後,陳季常、符虎聯軍南下到臨潼一線的時候,顧同這才打算動手。
不過鑑於長安城東並不是一處好的戰場,再加上擔心金兵會從南方戰線抽調兵力,不想被人從後方襲擊的顧同,果斷移動大軍,向臨潼方向靠攏,並就高處紮寨,與陳季常、符虎麾下四萬多人匯兵一處,打算在臨潼一帶,與完顏綱決一死戰。
得知顧同大軍盡數北移,只留下城南一部約莫五千人繼續留守,完顏綱也知道此時此刻,顧同已經做好了決戰的準備了。
完顏綱也不想繼續拖延時間,因為西線關中戰局僅僅關係著東線山東、淮水戰場,如果這邊失利,那麼東線必然會受到沉重打擊,是以在顧同移動大軍往北紮營之後,完顏綱也將東城外的大軍移動到北城之外,與北城外的大軍聚集一處,浩浩蕩蕩,便往臨潼一帶靠近,以尋求戰機。
至於南城外的賀鬍子率領著的五千人馬,完顏綱並沒有放在心上,只在城中留下了兩萬人守城,分赴重點防禦城南外的敵軍之後,就帥帳北移,帶著十餘女真大將,出城前往臨潼戰場。
等到完顏綱到達臨潼戰場之後,顧同的大軍已經完成了整合,此時,擁有神武軍兩萬五千人馬、部族騎兵一萬七千人馬、晉軍八個衛所五萬兩千餘人的顧同,終於有了和完顏綱硬幹一場的實力了。
近九萬五千多人的兵力對陣女真鐵騎也是相同的數目,正可謂棋逢對手,旗鼓相當。
完顏綱卻也沒有想到,顧同在第一次戰役之後,就拖延時間,是為了將大軍匯合一處,以同等兵力,在臨潼展開決戰,此時面對顧同九萬多人馬,他也不得不作出相應的部署,不過完顏剛沒有發現,自從兩軍交手之後,戰局,就一直在順著顧同的節奏往下走,或許開始時沒有什麼,但是幾萬大軍的生死,卻有可能因此走向另外一個結果。
顧同依舊積壓著士氣,慢條斯理的將手中兵馬分成四部,其中哲別率領著的草原部族兵團依舊作為前鋒、神武軍為右翼、晉軍五個衛所作為左翼、只留下三個衛所一萬五千人充作中軍,一面派遣將領儘快熟悉軍隊,一面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