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就成為遼代五京(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幽都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之一。
早在遼太宗接受後晉所奉的&ldo;幽雲十六州&rdo;時,便於&ldo;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為南京&rdo;,在最重要的漢人聚集地設立陪都,以加強對南境的控制。而與幽州並立的軍事重鎮雲州,由於當時西部的相對平靜,以及經濟和人口發展水平較為遜色等原因,並未引起遼統治者的足夠重視。但到了興宗時期,隨著遼夏關係的惡化,以及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等原因,方使統治者感到了加強西境統治的重要性,設立西京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除了漢族外,位於雲州西部的一些臣屬部族也被劃入新建立的西京道中,受到西京的節制。
從本身的防衛來說,雲州城周地形也具備一定的固守能力。大同地區是一個小盆地,周圍有白登、採涼等山環繞,但北部地形總體較為平坦。南部恆山、寧武諸山高大,是守衛西京的天險。具有如此地形的西京便是易守難攻之地。因此,有許多邊防軍的府衙亦建於西京城內,如西南路招討司、西南安撫使司、西南巡察司、山北路都部署司等。城的北半部是政治和軍事的中心,官衙和軍營多建於此。同時,雲州緊接北方草原,而北部地勢較為平衍,無大山阻隔,很利於遊牧民族的進出。而南部的大山阻隔,可以起到防禦中原王朝進攻的作用。遼選擇這裡建立陪都,可以兼顧塞外草原和中原統治區。
根據中國歷代建都的原則,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應儘量與經濟重心重合,至少應接近,這樣才能滿足建都所需的物質需求,同時便於行政管理。作為農牧帶過渡的區域,以雲州城為中心,周圍分佈了大量的州縣城市,如幽雲十六州中的武(今神武)、朔(今朔州)、應(今應縣)、蔚(今蔚縣)以及弘(今陽原)、德(今涼城)、豐州(今豐鎮)、雲內(無考)、奉聖(今涿鹿)、歸化州(今宣化)、渾源(今渾源)、廣陵(今廣靈)等州縣,共同構成了一個城市圈。這一圈內集中了大量人口,交通便利,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可以為中心城市(雲州)提供所需的大量人力和物資,保證都城的正常運轉。西京的設立正是這一建都原則的體現。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