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立坦然的接受了顧同的這一記大禮,心頭卻也熱了起來,對於這樣一個少有才為,又身居要職的後生晚輩,他是說不出的歡喜。作為土生土長的太原人,王中立猶如東道主一般,拉著顧同就給他介紹起了場中其餘諸人。
&ldo;這位是故翰林學士路鐸路宣叔,也是咱們晉地走出去的大賢德,文和日後,理當多多親近。&rdo;
介紹完路鐸,王中立又將顧同拉到另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儒面前,向他介紹道:&ldo;此一位,乃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一般的人物,你可不能小瞧了他。&rdo;王中立先是一調笑,之後才接著道:&ldo;澤州陵川郝天挺郝晉卿,文和可否聽過他的大名?&rdo;
&ldo;郝天挺?&rdo;對於這個名字顧同雖然陌生,可是再將之前的地名和他的字聯絡起來之後,卻也不難想到,教育出金元兩代、儒林一代宗師元好問的正是此人。
向郝天挺躬身行了一禮,顧同起身後,向郝天挺的身後打量過去,果然見到有一少年,星眉劍目,神采奕奕的正在看著自己。
心中微微淺笑,顧同走上前去,看著那少年說道:&ldo;前些日子從長安走的時候,你父親元格大人還託我路過河東的時候,見一見你,沒想到今日卻在這裡相見,小子,怎麼見了我這個叔叔,都不知道問上一聲?&rdo;
&ldo;父親可好?&rdo;少年才一說話,這才發現身前的師傅郝天挺鼻腔裡面哼了一聲,原來,這是怪他失禮。
想起師傅往日裡的教誨,少年連忙走上前來,用晚輩晉見長輩的禮數拜見了顧同。
&ldo;裕之見過顧世叔,方才因為惦念父親身體,失了禮數,還請世叔多多海涵。&rdo;
少年溫文爾雅,不是旁人,正是今年年紀正好十三,學業於郝天挺的元格養子,有金元兩朝、一代文宗之稱的元裕之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的真正作者。
顧同心中也有些尷尬,沒想到剽竊別個的詞,今日卻得見了正主。
不過他也算是在官場打拼一陣,臉皮早就變厚,再以長者的態度叮囑了元好問幾句之後,這才安然接受了其他的一些青年儒士的拜見。
堂中煌煌十幾人,卻也可謂是遍地人才,如此可見,晉地自古多風流之說。
第161章 關於經濟的構想(上)
有幸能在範承吉府上得見王庭筠、王中立以及郝天挺這一桿子晉地儒士,顧同心中自是欣喜。
要知道,整個遼金乃至元朝,士林學子可以說拔尖者盡在山西,這倒不是說其他地方的學子就比不得晉地,而是因為,山西優越的地理位置。
因為有太行山的屏障,三晉大地很少遭受戰火,百姓生活相對穩定,所以這才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圍,因而這一時期,才造就了北地儒學盡在三晉之說。
儒學在晉地的興盛,也得益於契丹、女真兩朝統治者對於此地的重視,山西本就是鹽鐵生產的要地,而鹽鐵,又幾乎是封建國家的命脈。冶鐵業、製鹽業、造紙業、印刷行業這些古代經濟中佔有相當大分量的手工行業在山西均有,經濟的繁榮,反過來又促使了文化的發展,所以這一時期,才會湧現出了眾多影響北地儒學發展的大家。
譬如趙秉文、王庭筠、黨懷英、趙颯四人,幾乎是在南宋朱熹整合理學的同時,將理學和三蘇蜀學在北地結合,構建起了一套中原官學,這雖然是適應女真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可是誰也不能否定,在這一過程中,晉地士子對於這一過程的貢獻。
而同樣山西籍的元好問,又幾乎是承上啟下,推動了整個元代儒學的發展,使蒙古人放下屠刀,開始向孔老夫子敬拜,向儒學學習,學習漢家儀度。
心中對於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