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老師,我另有人選
用中原佛教,亦就是他們稱之為“大乘佛教”的那位翻譯譯師來說,此乃是“小乘佛教”——但實際上為“上部座佛教”的“戒律”,其中以潺潺流水一樣的敘事,說清楚了“戒律”為何。
在密法域,大多數的“戒律”,亦是來自於這些傳來的“戒律”。
當然,在密法域,亦有許多的高僧大德,或者是翻譯,或者是自己亦總結寫出了諸多“戒律”出來。
雖然每一個部派對於這些“戒律”,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因地適宜”的刪改。
譬如不是密法域部派的中原佛徒,不食用“葷腥”,就是“因地適宜”。
比如說密法域大部分的寺廟都不食用小葷。
並且亦會在吃肉之前,唸經和放這肉食一天,叫這肉的主人,靈魂離去,防止冤魂吃在了肚子裡面,成為一種病症。
這也是一種改變。
再比如說一些宗的僧人,在受戒之後在頭上燙起來疤痕,這是他們的改變,又密法域的高僧大德們,應密法域氣候嚴苛,故而可以允許僧人留寸頭一樣的頭髮,穿比較厚的衣服,亦是一種改變!
這也是“習俗”的產生。
但是陸峰止觀想自己的“不動心”,觀想自己的“出離心”,在他頭頂的“性意”化作的“戒尺”,逐漸破開了眼前的這一座大山,不管是眼前有甚麼,他都可以突破!
應他有,應他持,應他無所懼!
可,可,可!
都是可!
他有出離心,他可持戒律,所以他不怕,所以壓不住他!
故而他的腰桿子,越挺越直!
按理來說,陸峰的本尊上師——兩位,無管是哪一位,都是須得給陸峰節節授戒的,從低到高,但是陸峰卻止受過一次戒,還是在得“第六階次第學位”之後,方才有的事情。
陸峰便是止問了一個問題,無有想到眼前的“班智達上師執念魔”,卻接連不斷,如滔滔江水一樣,蔓延不絕的反問,便是在眼前這位“班智達上師”的一字一句之中,陸峰只覺得眼前好似是有一座大山川壓在了他的身上,壓迫的他一動都不可動。
所以陸峰便問這“班智達上師”關於這些翻譯的戒律,那上師目光不錯珠的盯著陸峰,像是“泥塑木雕”,聽聞了陸峰的話,眼神逐漸流轉,說道:“你說的是。
自那之後,陸峰是無有被人授戒的!
特別是明理長老將那泉州翻譯來的“律”給了陸峰,陸峰開學的時候,他都是須得以“戒”為本,但是他的那兩位上師,一位是打算“奪舍”,並且在八百年前,他學的部派手段,無有現在這般的在意“戒律”。
不過你手上的‘戒律’,並不全。
但是這經文是無錯的。
戒不到,‘戒律’就不到。
這不就更加的“原汁原味”了麼?
就算是“辯經”,其實更早傳到了“密法域”的時候,還無是這個樣子,它更像是一種僧侶之間增進學識的“遊戲”,哪裡有一場“辯經”就要了人的命的?
但是“蓮花欽造法寺”就接受的十分原始,何嘗不是一種“搬來就用”哩?
所以“外教”,才是“原汁原味”的哩!
就要的是這個味道!
天竺的戒律,密法域的戒律,這位大師的戒律,那位大師的戒律!
另外一位“老僧阿康”,他學的更不是這一套。
是在“羅仁菩薩”傳下來的“分割”、“切割”的手法上!
這是天大的好事呀!
陸峰就想要學習學習這“經文”,應這“經文”,是直接聯絡到了他頭頂上的“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