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院螅�本┐笱А�檬隆�囊廡嗽繅閹バ�恕R話閶��曰嗇恰�け弦怠�鈉接股�睿揮帕嫉難��白帕酥�渡系男氯の叮�枷蚨潦橐朧檣先ィ�埠萇儆胛磐饈碌牧恕R虼耍�貝蟮難��盤寰瓜萑肓司�拮櫓�淖刺���昴謐椴懷梢桓鮁��幔 薄墩庖恢堋�43》,《胡適文集》卷3《胡適文存》2集,頁438。

在這種情況下,少數能量很大的激進學生在學校裡的活動就特別引人注目。五四之後,北大的學生中,有兩種思潮影響最大:一是無政府主義,一是馬克思主義。

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學生主要聚集在《北京大學學生週刊》周圍,從1919年冬天到1920年春天,曾展開了關於教育革命的討論,發表了一批文章,集中批判權力主義,批評北大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學府”,批判北大正規的畢業制度、考試製度,以至批判學校要收學生住宿費等等。這些文章反映了學生的無政府主義傾向,同時也是對前述校方體制化努力的一個抵制和反抗。

這裡可以講一個小故事。當時北大哲學系二年級有一個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學生,叫朱謙之。他認為考試是對學生的一種束縛,提出要“罷考”。學生大概十之###都是厭惡考試的,因此有很多人支援他,或者暗地表示同情,事情鬧得很大。最後還是總務長蔣夢麟出來說話,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如果不要學分,可以不考,如果要學分就必須參加考試。”於是,朱謙之宣佈“我只要聽課,不要學分”,自然也就不必考試了。朱謙之還寫了一篇文章,從反對學校的制度,進一步發展到鼓吹“反智主義”。他說,知識是一種“贓物”,本身就是知識私有制度產生的“罪惡”,因此要廢止知識私有制的最好辦法就是“取消知識”,而“知識的所有者,無論為何形式,都不過盜賊罷了”。朱謙之:《教育上的反智主義》,文載1921年5月19日《京報》副刊《青年之友》。有意思的是,朱謙之的這番根本否認知識與知識分子的高論引起了魯迅的注意,寫了一篇雜文叫《智識即罪惡》,予以反駁。最近有人研究,認為這其實是一篇小說,是“沒有編進《吶喊》的魯迅小說”胡尹強:《〈智識即罪惡〉:沒有編進〈吶喊〉的魯迅小說》,《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2期。,自然也無妨這樣說,文章確實講了一個虛構的故事:“我”本來是一個給小酒館打雜,混一口安穩飯吃的人,不幸識得幾個字,受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居然想到北京來求學,以增長點智識。突然聽“虛無哲學家”說智識是有罪的,還沒有來得及逃回去,半夜就被“活無常”與“死有分”帶到地獄裡去了。一看那個閻羅王,就是隔壁的大富豪朱朗翁。大富豪不由分說就把“我”推下地獄。地獄裡滿是拌著桐油的豆子,“我”一下去就打滾,還看到無數人在打滾,都是知識分子。其中一個還氣喘吁吁地對“我”說:“你在陽間的時候,怎麼不昏一點?”一昏就沒有罪惡了……《智識即罪惡》,《魯迅全集》卷1,頁389—391。這故事自然是充滿暗示性的:所謂“反智主義”無非是“朱朗翁”這類統治者的愚民政策。——當然,魯迅可能考慮到作者還是個學生,就筆下留情,只編個小故事嘲弄一下就完了。但魯迅自己還是很認真的:直到1927年魯迅在《關於知識階級》的演講中,還在批評這類“知識就彷彿是罪惡”、“要打倒知識階級”的論調。《關於知識階級》,《魯迅全集》卷8,頁223。

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8)

還有相當一部分激進學生走向了馬克思主義。這本也與蔡元培有關:北大學生中的馬克思主義者,大都是蔡元培平民教育思想的積極實踐者。他們組織平民演講團,走到北京的郊區,跟農民有所接觸,由“走向民間”而最後走向馬克思主義。但也就和蔡元培“回到圖書館”的學院化、體制化的指導思想相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