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兩旁起如人*脽高地,這地方太象女性生殖器的。大地之母的“真身”在此顯露,呈現靈瑞,這當然是祭土的最好“地選”了。基於此原因,軒轅黃帝,這位長期在黃河流域活動的炎黃部落首領,選中汾脽這兒祭地,當然再想不過了。

史載五千年前軒轅黃帝最早來此祭祀后土娘娘,在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這塊高地上,俯仰天地之間,感念皇天后土的澤佑,掃地為壇,僕伏而祭,祈盼土地的恩賜,種族的興旺,以平復戰爭帶來的創傷。故而史載 “軒轅掃地而安九土”。黃帝軒轅氏由此而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祭祀后土的帝王,汾陰脽上也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祭拜土地之最初也是最早之所在。

繼軒轅黃帝之後,歷代帝王都有祭祀,到了漢代,逐漸成為一種制度。漢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始建汾陰廟,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乃正式立祠,成為漢代祭祀后土的重要場所。

中國人文傳統中有深厚的山水情懷,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萬榮后土祠坐擁山水之勝,自然成為仁智帝王的絕佳去處,其中祭祀后土次數最多的恐怕要數漢武帝了。漢武帝十六歲登帝位,承文景之治,輕賦安民,一生執政長達五十四年,是西漢政權的極盛時期。也許是感念皇天后土的澤佑,漢武帝每三年來此祭祀一回,“親拜望,如上帝禮”。

這一活動在宋真宗時達到鼎盛,當時的后土祠建築最為宏偉壯麗,史書上記載:規模壯麗同於王室,為海內廟宇之冠。

宋代之後的金、元兩代,皇帝雖然沒有親自到榮河祭祀后土,但在金章宗完顏和元世祖忽必烈時,都曾專門派遣官員到榮河祭祀后土。到了明朝以後,其國都開始建在南京,南京離河東路途遙遠,前來祭祀很不方便,所以從明朝開始皇帝就不再親自來后土祠祭拜。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後,先是在北京建了天壇,後又在安定門外建了地壇,地壇實際上就是以萬榮汾陰后土祠軒轅黃帝掃地壇為原型建造的。

風雲變幻,歲月無情。有著千年歷史之久的汾陰后土祠分別在清順治十二年和康熙元年兩次遭黃河決水沖毀,汾陰脽也蕩然無存。今天我們看到的后土祠建於清同治年間,位於榮河鎮廟前村村北高崖之上,雖遠不及北宋之規模,但依舊可以稱雄天下。

后土祠後有一座高大的木樓,憑河而立,東西貫通,其上各雕橫額一方,東為“瞻魯”,西為“望秦”。托地傍水,居高臨險,憑樓遠眺,可北瞻龍門,南望*,大河壯觀,盡收眼底。木樓內因藏有漢武帝《秋風辭》碑刻而聞名於世,故稱秋風樓。

站在秋風樓上,憑欄遠眺,黃河如帶。不禁想起兩千年前的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也是一個深秋,西漢武帝劉徹離開帝京長安,最後一次率領眾臣橫渡黃河到汾陰后土祠祭祀后土。此時秋風蕭瑟,鴻雁南歸。漢武帝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即席而作千古絕唱《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香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辭》是一首悲歌,卻悲而不傷,寫秋日風景,懷念如蘭似菊的佳人,情真意切。漢武帝最後一次來后土祠,遠望黃河,黃水奔流,落日溶金,不禁潸然淚下。漢武帝雖貴為天子,擁有三千佳麗九州方圓的他自然比尋常百姓更難拋舍。然而老之將至,莫可耐何。韶華易逝,人生短促的傷感令他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