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0部分

手提拔上來的官員,甚至有很多還是降官,這就讓周士相難以理解了。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這些人在投降滿清,甘為異族走狗,為虎作倀時,便往往以此來解釋自己背棄家國、背棄祖宗的舉動,可實質卻是他們怕死。在死亡面前,什麼聖人教誨、什麼家國天下都是虛妄的,唯有活著最現實。

如今,刀把子在周士相手中,十數萬太平軍是兩廣政權堅定的基石,是這些官員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可他們這會卻偏偏不識時務者為俊傑,不無條件的配合周士相,幫助周士相穩定政局,反而抱團和周士相鬥,這反差就讓人無法理解了。

周士相的困惑便是這個時代的最真實寫照,反抗異族計程車子官員不是沒有,有,且很多,但更多的官員在為明臣時,不論他們做多大的官,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會想到這個江山;而當他們為清臣時,他們卻只考慮大清的江山,而不去考慮自身的利益。他們只知拼命維護大清的統治,拼命鎮壓漢人的反抗,以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除此之外,他們再不考慮其它。甚至於不少投降清朝的官員在明軍打來時,堅守不退,戰死、吊死、投河死。。。。一幕幕大清忠臣上演的悲壯場面彼彼皆是。

在清廷,明朝的降官們沒有人敢結黨,從前他們最愛乾的就是冒死直諫,以得廷杖為榮,而當他們成了大清的官後,他們最愛乾的就是閉嘴,就是“聖上英明!”

這,很寫實,也很荒誕。

周士相想不到其它的原因,他只能歸咎於一點,那就是或許滿州人的刀鋒利些。

大清能讓蒼蠅們閉嘴,乖乖的做走狗,積極的配合滿州人坐穩江山,周士相覺得自己也能這樣幹,雖然這樣做的後果並不明智,更可能因此激怒唐王殿下,但周士相真的不能再妥協了,因為他沒有時間了。

他在猶豫,是直接武力鎮壓,以鮮血肅清朝堂還是將人先抓起來,交由唐王殿下處置。

鬧事的人中有不少舊地主士紳,這些都是周士相推行“建村設鄉”,皇權下鄉運動的“受害者”,其中很多如果嚴格區分的話,便是漢奸,因為他們在清軍佔領期間可是積極配合了清軍,出工出糧還是次要,不少人還曾替清軍通風報信過。出於迅速穩定地方考慮,除香山寥寥幾縣,太平軍進行了大規模鎮反,其餘地方採取的手段相對要溫和一些,畢竟廣東受兵災十多年,現下殘存人口不到三百萬,能稱之丁口的只有百十來萬。若是針對這些地主士紳和宗族勢力再來一次嚴酷的鎮壓,人口勢必仍會下降。

不想,當時的心軟卻讓這些舊地主士紳成了今日鬧劇的一員,而那些因為不肯進新學的舉人老爺和秀才相公們也因為太平軍對他們的“慢待”悲憤。這年頭,能讀書的都是家境要好的人家,而這些人家十有七八都是地主士紳家出來的。家中有讀書人,有秀才,有舉人,有進士老爺,才能稱為士紳,否則就是一鄉下老財,衙門一個小吏都能欺壓你一番。故而所有人都想成為士紳一員,因為在明朝,士紳的權力極大,也是統治的基礎,朝中的官員是士紳的代言,而士紳則是官員們最堅定的後盾,兩者彼此勾結與皇權相對抗。

皇權下鄉,縣鄉村的新政權構架無疑就是刨這些士紳、官員的祖墳,是斷他們的根基,所以求告無門計程車紳和學子們才會毫不遲疑的響應張孝起等人伸討公理的舉動,因為這件事如果成功了,很可能就會橇動太平軍在廣東推行的新政權構架,只要有一塊磚脫落,這個體制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徹底推翻,哪怕名義上仍在,可那鄉村的統治權只怕仍就被這些舊地主士紳所掌握,到時,一切又如從前。

官員們為了大義、為了權力,士紳們為了奪回被削奪的財產,為了奪回鄉間的統治,士子們為了做官,為了光宗耀祖,為了回鄉成為士紳,他們緊密結合在一起,上演了轟轟烈烈的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