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算哪門子的中國文化?京劇,國畫,中醫,書法,古琴音律,中華武術,這些才是中國文化!紙牌與骨牌都與賭博相關,豈能代表我泱泱大中華的文化精髓?”
這個觀點是第一個被丟擲來的,人大這名教授首先是在自己的公開課堂上表達憤慨,可是不解氣,又委託友人發表在京城日報的社會新聞中,迅速點燃戰火。
很快就有人跳出來,著名作家,評論家殷乾發表文章回應道:“國粹就是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髓,就普及而言,在當今中國,沒有任何一種娛樂方式能與麻將相提並論。京劇是國粹,但命運多舛,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唱?書法是國粹,可是熱度仍然有限,其他傳統文化,同樣艱難前行者。唯有麻將,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何處不聞麻將聲?莫非在某些教授學者眼中,那些因為時代變遷,日趨漸微,聽起來高雅神秘的傳統文化才叫國粹?莫忘記,京劇從業者在古代也叫戲子,武術也被人稱作練把式,現代中醫敗在西醫手下,為什麼要帶著有色眼鏡看麻將?”
這一棒子打的狠,將麻將上升到是否國粹的程度上,引發全社會的大討論。
反對者:“麻將耗費時間,涉及財物,與賭博相聯絡,社會影響不好。”
支持者:“難道看肥皂電視劇就不耗費時間?龍騰麻將遊戲就沒有涉及到一分錢的彩頭,何來涉及財物?大賭傷身,小賭怡情,無法剋制的人註定是失敗者,要是怕社會影響不好,為什麼國家不頒佈法令,禁止一切撲克牌,麻將,紙牌等娛樂裝置生產企業?”
反對者:“麻將遊戲進入家庭後,會給未成年人帶來負面影響,家長不在家時,孩子們沉迷於遊戲怎麼辦?”
支持者:“家長在家時,孩子們看著家長打麻將,賭博的事情難道還少嗎?什麼事情都要往沉溺於遊戲上來說,那麼是不是連遊戲產業也一併禁止,難道大家還要回到80年代初嗎?”
當分歧上升到意識形態,甚至接近那個敏感話題時,大家知道爭論麻將合理性是不可能出結果的,然後戰火燃燒到了《鬥地主》身上。
南都大學一位六十多歲的中文系老教授也出來湊熱鬧,認為“地主”這個名字取的不好,跑得快就是跑得快,非要搞什麼封建社會的那一套,鬥什麼地主。
輿論又炸了,罵聲如潮,這名字礙您事兒了嗎?
第676章 抄底韓國遊戲產業
中國象棋以及圍棋,在龍騰遊戲對戰平臺上分為兩種遊戲模式。
一種是大眾休閒型,一般的普通玩家加入,下棋水平良莠不齊,多數都是業餘愛好者。
另一種是段位級,職業棋手有龍騰公司員工上門親自幫忙辦理遊戲登陸賬號,業餘愛好者在各地圍棋象棋協會段位賽上拿到段位證書,上傳證書編號,與身份證號和LongChat賬號繫結後,業餘棋手也可進入段位級房間區比賽,與高手對決,提升自己的水平。
因為圍棋與象棋是國家扶持的體育比賽,所以在這次龍騰對戰遊戲風波中,被人提了很多次。
麻將就不說了,已經上升到國粹爭論,這是一筆糊塗賬。
第二波聲討之浪轉移到《鬥地主》上,那個南都大學的老教授給遊戲名字挑刺,被廣大玩家口誅筆伐之後,外加送外號——“周地主”,暗指他是周扒皮,斗的就是他。
同屬南都市,獨立撰稿人,南都日報特邀評論員梁昇在南都日報上發言:“小平同志很熱愛橋牌,他說,橋牌如同音樂一樣是一種世界語言,理應成為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交流,理解和友誼的橋樑。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在人民物質生活豐富之餘,娛樂手段也應該加強,龍騰遊戲對戰平臺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的平臺,是中國同世界各國人民聯絡的紐帶,橋牌是這樣,鬥地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