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國民黨高層秘密策劃了一場名為“鐵桶計劃”的軍事行動,目標直指井岡山紅軍。
他們渴望在短短一個月內,將紅軍的主力部隊逼入以瑞金為中心的狹窄地帶,然後一網打盡。
這次國民黨不再沿用過去那種長驅直入、分兵合擊、速戰速決的策略,而是吸取了前幾次圍剿紅軍失敗的教訓,決定採用更為狡猾和狠毒的戰術。
他們計劃對井岡山的紅軍進行碉堡圍困,慢慢推進,迫使紅軍在數量和裝備上的劣勢更加明顯。他們希望透過陣地戰來消耗紅軍的戰鬥力,用持久戰來逐步削弱紅軍的軍事力量。
他們的戰略構想是蠶食紅軍的根據地,逐步壓縮紅軍的生存空間,最終將紅軍徹底消滅。
紅軍並非坐以待斃,面對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紅軍總部迅速作出反應,命令正在福建作戰的東方軍立即回師,以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東方軍接到命令後,立即開始緊張而有序的撤退行動。
紅軍後勤部隊開始轉移跟進,不過好像這次漆雕六日他們是跟隨紅三十四師行動,不管跟那個部隊行動,炊事班的危險性一般都不高。
即使打輸了要跑,呃,應該叫轉進或撤離,處於後方的炊事班都有優勢,加上漆雕六日三人都有常人兩倍的速度和耐力,就不信跑不過國民黨軍。
特別是在這山區,汽車不好使,有的山路連騾馬都難於行進,全靠兩條腿趕路,甭想追上撒開腳丫子跑路的三個憨貨。
大壯和二壯兩個分身的人設是孤兒,沒名沒姓,大壯二壯是別人叫的綽號,乾脆改名為漆雕第一和漆雕第二,這名字比大壯二壯更有範。
1933年11月,國民黨第19路軍聯合部分反蔣軍事力量,發動了“福建事變”,並與紅軍簽訂了抗日協定。
國民黨急忙從進攻井岡山的北路軍中抽調了十一個師的兵力,入閩鎮壓新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
1934年1月下旬,“福建人民政府”宣告失敗,國民黨軍再次回過頭來,全力圍剿井岡山。
1934年2月,國民黨東路軍第10縱隊攻佔沙縣,3月7日佔領將樂縣,開始沿著公路構築碉堡封鎖,並向泰寧推進。
1934年3月15日,國民黨88師從將樂縣出發,開始進攻光明鎮。
紅34師一個營與國民黨88師接戰,激戰數小時後,於15日16時主動放棄光明鎮。
當晚,紅34師收到嘗試收復光明鎮的指示電報,3月16日上午9時30分,紅34師一個團在陽源附近與國民黨88師523團遭遇,激烈的遭遇戰爆發。
雙方都不約而同展開正面還擊同時迂迴包抄,一度戰場混亂,有敵人接近漆雕六日的炊事班,炊事班的戰士們都拿起武器準備戰鬥。
漆雕六日、漆雕第一、漆雕第二都分到了一支1888式委員會步槍,俗稱“老套筒”,發射7.92×57毫米毛瑟圓頭彈,有效射程400米。
兩個分身在系統地圖使用範圍內可以和漆雕六日共享系統地圖及系統空間,三人有系統地圖,相當於有了無限倍數的瞄準鏡,想要打得準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漆雕六日並不想引人注意,只有一個連的國軍朝後勤部這邊摸過來,他並不是很擔心自身的安全。
後勤部這邊有百餘人,加上三個憨貨可以看準時機精準阻擊國軍的軍官,沒了軍官的國軍就是一群羊,基本任人宰割。
漆雕六日讓兩個分身在左右兩邊比較顯眼的位置吸引火力,自己暗戳戳地趴在防護較好相對難於發現的射擊位。
對面的敵人並沒有火炮,只要三人不會瞬間一起完蛋,漆雕六日就死不了,前一陣子天天狩獵,積攢了將近一萬的賊心值,足夠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