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玉”。“於”字的現代音是yú,和“玉”的發音只是第四聲和第二聲的不同。
《韓非子》裡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姓和的人向國王獻上一塊寶玉。但寶玉被鑑定為普通石頭,和氏因此被斬斷了左腳。他又向另一個國王進獻,結果又被斬斷了右腳。他去見第三個國王的時候,在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才得到國王的注意,這次終於得到認可。寶玉經過雕琢,製成一塊璧玉,這就是“和氏璧”。
在日本,和氏璧的“和氏”兩個字不能念為washi,而習慣唸作kashi。根據《韓非子》的記述,和氏是楚國人,但有人認為和氏的“和”與“和田”或“和闐”有關。
另外,也有人推斷,過去曾居住於敦煌一帶,後來被匈奴驅逐至遙遠的帕米爾以西的月氏國與玉有著某種聯絡。漢代的玉門關設在敦煌以西,當時居住在敦煌一代的月氏國很有可能掌握著玉石交易的命脈。假若月氏國的版圖再向西擴充套件一些,把現在的和田一帶也包括在內的話,月氏國可能就不只是玉的交易國,而且還是玉的原產國。
雖然“和氏璧”這個詞後來被用作稀世之寶的代稱,但韓非子想要說明的是,連寶玉的真偽都如此難斷,要讓君主認同一個人的才智就更不用說了。
這塊和氏璧在戰國末期(公元前3世紀)落到了趙國惠文王手中。當時秦國的勢力如日中天,秦國向趙國許諾,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秦是強國,想仗勢奪取和氏璧,並不是真心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
趙國派使者藺相如到秦國交涉。藺相如不辱使命,與秦王據理力爭,終於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
成語“完璧歸趙”即來於此。
日語中也派生出“完璧”的說法,直到今天我們還不明就裡地用著這個詞。
和氏璧早已失傳,所以我們也無從斷定它是否產自西域。不過關於滿城漢墓的玉衣所用的玉石是來自西域這個事實,據中國學者研究,基本已得到證實。
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絲綢之路同時也是玉之路。
。。
十 怛邏斯之戰與造紙術的西傳(1)
胡姬、夜光杯、玉,接二連三的都是浪漫的話題,然而西域並非只是個浪漫之地。毫無疑問,西域也有血腥的一面。
自漢武帝派出遠征軍*匈奴、大宛以來,西域就時常是戰亂的舞臺。
不,其實在漢朝軍隊到來之前,匈奴與月氏國之間就有過聳人聽聞的戰爭。月氏被匈奴打敗,匈奴殺了月氏國王之後,把他的頭骨做成酒杯供匈奴王使用。另外,綠洲國家之間的區域性戰爭也不斷髮生。
在西漢之後的分裂狀態下,前秦的將軍呂光也曾出兵龜茲。這次出兵成為鳩摩羅什進入中原的契機,這在前文已經提到。
中國的分裂時代以隋朝的統一畫上了休止符。到了隋朝之後的唐朝,中原軍隊更加強大,開始經常在西域顯露頭角。
唐朝皇帝把曾一箭入石的西漢名將李廣尊為祖先。如果事實如此的話,李廣的子孫就是在5世紀初以敦煌為中心所建立的西涼政權的後裔。敦煌這個地方是連線西域的關門。或許唐王朝的血統中帶有一種西進的本能。
如前所述,位於現在吐魯番盆地的漢族王朝高昌國於640年被唐太宗所滅。玄奘前往印度經過這裡時,它還是個獨立國家;待玄奘歸來時,這裡已成為唐朝的領土。最終玄奘並未經過高昌,而是取道西域南道——玉之路回國。
在唐朝皇帝的祖上建立的西涼被北涼擊破,不得不放棄敦煌時,一部分敗軍逃到哈密,在那裡他們曾窺伺富饒的吐魯番盆地,可惜野心終未達成。
對唐太宗而言,吞併吐魯番的高昌國也算是達成了兩百年前祖先未了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