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2章 燕京大學

2013年8月22日。陽光明媚。

坐在軍用直升機裡面的張啟,從高空鳥瞰著地面,回憶起了燕京的歷史和重要性,那些歲月的光影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畫卷在他的腦海中徐徐展開。

燕京,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承載著無數的光榮與屈辱。它曾是封建王朝的中心,金碧輝煌的宮殿見證了無數的權謀爭鬥和朝代更迭。那巍峨的城牆,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威嚴,也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和外敵的入侵。

想起過往,張啟的內心波瀾起伏。他彷彿看到了英勇的將士們在城牆上浴血奮戰,為了保衛家園不惜犧牲生命;又彷彿看到了繁華的街市上,人們忙碌而充實的身影。那些古老的建築,每一塊磚石都銘刻著歷史的記憶。

而在上一世,作為科學院院士的他,曾受到邀請來到紫禁城授課。那是一段無比榮耀的經歷。紫禁城那莊重而神秘的氛圍,與科學的嚴謹和創新相互交融。他清晰地記得,當他踏入那扇硃紅色的大門,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

在那寬敞的殿堂中,他面對眾多求知若渴的目光,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每一個講解的瞬間,他都能感受到知識的傳承和思想的碰撞。那些為人民服務的面孔,充滿了對科學知識的渴望,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還有那全國兩院院士大會,那是科學界的巔峰盛會。張啟回想起自己坐在大會主席臺上發言的場景,心潮再次澎湃起來。臺下是來自全國各地最頂尖的科學家們,他們專注地聆聽著他的每一句話。

那一刻,他感到自己彷彿站在了科學的巔峰,肩負著引領科學發展的重任。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傳達著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許。每一個字,都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

他想起了在燕京工作的那些老朋友,那些與他一同在科學道路上並肩前行的夥伴們。他們曾一起為了一個科研難題日夜鑽研,一起為了一個新的發現歡呼雀躍。那些共同奮鬥的日子,充滿了汗水和歡笑。

楊振寧教授,那位國際物理學界的泰斗,總是以深邃的目光洞察著科學的前沿。他們曾在深夜裡暢談,為中國是否應該建造電子對撞機而激烈討論。

還有大夏國農業大學副校長王韜,在生物學界有著卓越的成就,他們在學術交流會上的激烈爭論,如今回想起來,都是對科學的執著追求。

還有趙光明,那個年輕有為的大夏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充滿了創新的思維和無畏的勇氣。他們一起合作的黑米專案,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那是團隊的力量,也是友誼的結晶。

還有那位陳君石院士,中國毒理學學科的創始人,國際生物學學會的名譽主席,曾經親手贈送給他一包庭院裡面栽植的茶葉……

張啟沉浸在回憶中,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那些與朋友們一起為科學事業拼搏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支援,共同追逐著科學的夢想。

此時,軍用直升機繼續在燕京的上空飛行,陽光依舊灑在張啟的身上。他深吸一口氣,心中暗暗發誓,這一世,他依然要為科學,為這座城市,為這個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他知道,未來的道路或許充滿挑戰,但那些曾經的經歷和朋友們的陪伴,將給予他無盡的勇氣和動力。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他都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十幾分鍾後,這架軍用直升機開始靠近燕京大學,陶黎納開始拿起手機,著急忙慌地給在燕京的朋友打電話:“喂,哥們,我快到燕京大學了,趕緊來接我!”

直升機緩緩朝著燕京大學的操場飛去,螺旋槳飛速轉動,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當直升機接近操場時,強大的氣流颳起一陣旋風,塵土飛揚,周圍的草木都被吹得東倒西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