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有名的史學家立了傳,孫盛也名列其中。孫盛的主要作品是兩部斷代史,分別是記敘曹魏歷史的《魏氏春秋》與記敘兩晉歷史的《晉陽秋》,如今這兩部書已經散佚殆盡,只殘留零星篇章。
在《晉陽秋》殘本中有這麼一句話:“又初元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遂為二槪��慘豢諞災�啤5巰紉�顏擼�遠菊唣財浣�=穡���蹂�氖賢ㄐ±襞G眨����郟�嚶蟹�啤!�
這句話明白無誤的指出晉元帝的生父並非西晉第二任琅琊王司馬覲,而是一個叫牛欽的小吏。若是僅僅考慮孫盛與晉元帝是同時代人,親身經歷過兩晉之交那紛紛擾擾的歲月,這話似乎可信;但是如果考慮到孫盛在東晉為臣(孫盛壽命長,他一生經歷了東晉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海西公、簡文帝八個皇帝),卻奮筆直書開國皇帝是個私生子,這未免太不可思議;而更不可思議的是晉朝人的反應,《晉書·孫盛傳》裡評論說“《晉陽秋》詞直而理正,鹹稱良史焉”,可見《晉陽秋》寫成之後在當時廣為流傳,東晉的臣子看了都說是“良史”,孫盛本人也沒有因為宣揚皇帝的血統不正而受到任何制裁,一口氣活到七十二歲才壽終正寢,這豈非咄咄怪事?
懷著疑問,再細細品味這句話,就可以讀出一股熟悉的神棍氣息。兩漢兩晉時期讖緯之說大行其道,上至公卿王侯下至平民百姓,都相信有那麼一幅模稜兩可的古圖,或者是一句晦澀難明的古語,暗藏玄機指示著天下蒼生的福祉。許多人窮盡畢生精力專研此道,製造出更多不知所云、穿鑿附會的東西,有不少政治人物則借用讖緯來進行政治投機。
比如說陳勝造反之前,先要偽造一份神諭,說“大楚興、陳勝王”;再比如說西漢宣帝劉病已登基之前,也曾出現“公孫病已立”這樣的讖言;後來王莽要篡奪西漢皇位,也偽造了一系列的讖言;東漢光武帝劉秀建國稱帝,也應驗了“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言;到了漢末,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事先也大造輿論,說這是印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言。
總而言之,讖言已經成為野心家用來製造輿論、標榜天命所歸的工具,其中被利用得最頻繁的讖言就是上面那句“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讖言出現於西漢中期,到了兩漢之交,割據蜀中的公孫述認為自己就是那個“當塗高”,忙不迭地稱帝,國號“成家”,沒過幾年就亡於東漢;過了兩百年,漢末亂世,割據淮南的袁術也動了心想當皇帝,於是他也“當塗高”了,在淮南做起了皇帝,建號“仲氏”,過把癮之後就兵敗勢窮,吐血而死;之後又過了一百四十年,西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也做起了皇帝夢,他也開始宣傳自己是“當塗高”,幸好還沒來得及稱帝就被石勒消滅,算是保住了名聲。
《晉陽秋》殘本中的這句話也包含著一個讖言,內容是“牛繼馬後”,這個讖言被認為暗示著晉朝的衰落不可避免,將有一個姓牛或者與“牛”有關的人物興起,取代司馬氏。
這個讖言是有利用價值的,而且確實有一股勢力在利用這個讖言攻擊東晉皇室,不過肯定不會是孫盛。
端倪暗藏在《晉書》之中,《晉書·孫盛傳》裡記敘了這麼一件事:數年前東晉權臣桓溫北伐,在枋頭這個地方遭遇前燕大將慕容垂,慘敗而歸,事後桓溫一直引以為恨。孫盛在寫作《晉陽秋》時秉筆直書,並沒有替權臣隱諱。書成之後桓溫大怒,當面威脅孫盛的兒子說:“枋頭之役誠然失利,也不至於如你父親說的得那麼嚴重。倘若這本史書通行於世,小心你們全族的性命!”
孫盛的兒子很害怕,回家請求父親刪改。孫盛當時年近古稀,卻老而彌堅,他當庭訓斥兒子,表示一字不改;孫盛的兩個兒子與眾多孫兒一起跪下痛哭,懇求老父替全族上百口人的性命著想,孫盛大怒卻又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