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觀返照的意義。循元,就是依止自性本元的意義。由自性空實相,泊然定住在常寂的無相光中,漏澈十方的天眼作用,就自然發起。但切須記得,如為求得天眼而修,不依性空而定。不但能所不能去,縱使能夠得到部分天眼,都是浮光幻影,便為魔障。再說,所謂眼通,並不是有如肉眼的眼。到了那時,由自性定相所發生的功能,與虛空會為一體 。無盡的虛空,和能觀的作用,渾然合一。虛空與我,只是一雙眼而已。)
(8)鼻:調伏氣息的法門: 周利磐特迦(澤名道生) 起立自敘說:〃我缺乏誦持多聞記憶的能力。最初遇到佛的時侯,聽聞到佛法就出家了。佛教我記億四句偈語。在一百天以內,記後又忘前面,始終不能背誦。(道生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侯,為律、論三藏都通的沙門。有五百個弟子。但是道生非常吝惜經義,不肯盡心教導,所以得如此愚鈍的果報。他的哥哥出家在先,因為他太愚鈍,叫他還俗。道生就拿了一條繩子,到後園樹下去自殺。佛以神力解救了他。指著掃帚,叫他專念掃帚三字。他忽然領悟到佛是教他把心地上的塵垢掃除開淨,由此而悟道。)因此佛又憐憫我的愚鈍,教我安居自修,調攝出入的氣息。我那時觀察氣息,由微細而到窮盡。瞭解它的生起、存在、變易、消滅的一切經過,剎那之間,也不得固定常存。因此心境豁然開朗,得到大無礙的境界。再加進修,到達煩惱漏盡,完成阿羅漢的果位。現在得在得佛的座下。印證我己經得無學的果位。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體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的,從調息到反息。息止心空,依空取證,就是第一妙法。〃(修習調伏氣息法門,有很多種方法。天台宗六妙門的止觀修法,也是著重在調息的修法。生命存在的生理機能活動,就靠氣機的往來。氣息有四種現象:有聲的叫做風。結滯的叫做氣。出人有力的叫做喘。綿綿不絕,無聲不滯的叫做息。妄心想念的心盛,氣就粗浮。換言之:氣息靜止時,想念妄心就比較輕微。心息二者,是互相為用,互為因緣的。在各種調息的方法中,還有一種簡捷修法。首先回轉眼光,攝念合於氣息。然後返用耳根聽覺,'聽自己的出入氣息。先只聽到出人氣粗重有聲,這都屬於風與氣或喘的階段。久而久之,心息合一相依,綿綿不絕,這才叫做止於息上。而且這時候的氣息,若有若無,身心輕快無比。由此再加進修,氣息不起呼吸的作用。聽聞與感覺,也不能覺察。妄想雜念,就渙然冰消,心息都入於空寂大定的境界。再加向上精進,就得果無疑了。)
(九)舌。舌的味性修法: 橋梵缽提(譯名牛 __ )起立自述說:〃我因為在過去世造有口業。看到一個老年比丘,沒有牙齒,吃東西時像牛吃草一樣,我就輕慢侮辱他。所以生生世世,得牛__ 病的果報。(猶如牛的反嚼,是食管與胃部的病。)佛就教我一味清淨心地的法門。我因此得斷滅一切妄心,進入正定三昧的境界。觀察滋味的知性功能,既不屬於身上,也不屬於物質。一念之間,就超越世阿所有煩惱的習漏。從此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欲、無明、煩惱的三有束縛。猶如飛鳥出籠,離開一切塵垢,妄心自然銷滅,得以認識正道的法眼清淨,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佛就親自印證認可我已經登無學的道果。(舌觀的修法:比較不容易普遍,並且也很難修。通常人對於滋味的食慾都很深切。首先要能不貪濃厚的食物,漸使淡薄。再漸漸減少飲食,歸到平淡無味,進而達到沒有食慾的貪戀。由此生理發生轉變,心境妄念也隨之皆空,自然進入正定的三昧。所以佛法制度中的頭陀行,教人日中一食,而且必須淡薄。禁絕濃甘的飲食,實在有很深的作用存在。道生尊者由舌根悟道,亦只在一念之間的轉變。(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可以瞭然於胸了。)佛現在問我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如我所經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