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名義上從屬於袁術的孫策,卻在接到訊息後第一時刻便依著前時他與周瑜所商義對策,宣佈了與袁術絕交,與其再無瓜葛的意思,這是天下第一個表態的諸侯。
他接到訊息最早,有如此結果並不奇怪。
而曹操便成了第二個,他立即請天子布了討逆令,自己再檄文於天下,就是袁紹處也送去了一份,號召天下共討“搞分裂”的國賊。
“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這等大事當然沒有妥協可講!而劉曄也是第一時間作出了反應,立時宣佈接受曹操的檄文,並約見於呂布,要其共同參加,與曹操一道結成討袁主力,共攻於淮南。
有意思的是,孫策也接受了這個檄文……
卷八:劉曹聯盟 第二四章 劉曄封王
“叔父,此處袁公路之事雖然是招得天下人之嫉,只是為何人人響應卻不見立即出兵?”
化名“劉王”的劉協在劉曄親書手信付於呂布,教他也參與此次“討袁之事是按照前時交待的稱呼疑惑地問道。(專業提供電子書下載
關於曹操能夠迎奉到“天子”之事,雖然箇中有些曲折,但結果依舊如劉曄先時所料那般,經過四月的周旋,終於使得曹操希望成真,天子因為洛陽不堪於成為“復興漢室”之資,故而與百官離開洛陽,遷都於許縣,並將此地改稱許都,以示都城之意。
曹操迎接到天子的時機生變化,有劉曄入主徐州也使得袁術周邊的勢力與以前不同,各種變化加在一起,當然不可能再如以前那般的展。
劉曄從利用“先知”走到現在,已經算是“功德圓滿”,而歷史生的改變不小,以後所有的事情也將如袁術之事一樣,無論是時間還是細節都會有極大的改變,如若劉曄先前沒有過努力學習而想著只憑自己穿越而來的各種長處,只怕永遠不可以到達現今這種高位。
“用兵忌諱極多,天時不許便是其中一項。今天降大雪,道路難行。而淮南一地又是水網密集,並不利於騎兵展開作戰,故而此地雖然無甚天險,卻也可算得易守難攻之所。袁術敢於稱天子,這明顯的分裂國土,以圖弱化漢室影響之用心昭然若揭,無論真心為漢之人,還是別有用心之諸侯,都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與其同流合汙。至於其兄袁紹,雖然他等兄弟翻臉相攻,但畢竟有骨血之親,故而此事袁紹卻是可以選擇迴避而不作表態。”
對於跟在自己身邊四月有餘的劉協,無論是學習進度還是為人方面,劉曄都是極為滿意的。對於他的問話當然也是極為詳細的作答。
而知曉劉協身份的郭淮,也在劉協的刻意拉攏下關係與之頗為親密。兩人無論公私場合多會一起聚合商議,將一個劉曄作出的決議依著自己理解說明,這樣的互學互進,其結果自然是兩人進步都很快,對於這樣地結果,無論是作為“老師”的劉曄,還是作為“學生”地劉協。都是極為滿意的。
從劉曄這裡,不太通於軍政諸多大事細節的劉協,卻敏感地現了劉曄確實沒有多少野心。他自己雖然年少,但處於帝位已有將近七年,對於直觀一人有無野心卻也有幾分把握……
劉曄原本對於這位名傳於外的天子並不抱太多希望,或說他本就對於讓一位將臨君王完全按照他的思路行事,並無多少奢望,原因很簡單。無論如何落難,天子還是天子,固有的一套觀念經過數百年沉澱。也並非短時內能夠被他所影響改變!
故而早有前時有荀或提出“迎奉天子”計策時,劉曄依舊同其餘諸侯一樣,是將劉協看作為一張極其有用的政治牌。反而對於他究竟能否成為一個明君不抱太大希望,對於自己地理想實現步驟,劉曄也是將籌碼押於一位能夠從小便能受他影響教匯出的皇位接班人身上。
可作為實際上“末代皇帝”地劉協。卻讓劉曄眼前一亮。他不僅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