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血絡。莫雲從曰。嗌幹口中熱如膠。乃水火之氣。上下不濟。故曰取足少陰。中熱而喘。乃上下之經脈不交。故取 中血絡。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取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此下論陰陽喜怒。飲食居處。而成內因厥逆之雜病也。暴喜傷心。暴怒傷肝。食氣入胃。散精於心肝。食飲不節。肝心氣逆。故不欲食也。五者音也。音主長夏。肝心氣逆。則中氣不舒。故言益小也。當取足太陰以疏脾氣。則食氣得以轉輸。而音聲益彰矣。肝主語而在志為怒。怒而多言。厥陰之逆氣太甚。故當取中見之少陽。以疏厥陰之氣。
頷痛。刺手陽明。與 之盛脈出血。( 葉坎)
此言手足陽明之經氣厥逆。皆能為頷痛也。手陽明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足陽明之氣。上走空竅。循眼系出 。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頷在腮之下。人迎之上。此病陽明之氣。下合陽明之經而為頷痛。故不曰取足陽明。而曰 之盛脈。蓋氣逆於 而致脈盛也。莫雲從曰。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 中。入齒中。
挾口環唇。交承漿。循頰車。上耳前。從大迎下人迎。陽明之氣。上衝於頭。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 下客主人。循牙車而下。始與陽明之脈相合。而並下人迎。
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手足太陽之脈。皆循項而上。故皆能為項痛。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故不可俯仰者。取足太陽。手太陽之脈繞肩胛。故不可以顧者。取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此三陰之經氣厥逆於下。而皆能為腹滿也。口問篇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如驚怒則傷足厥陰肝。卒恐則傷足少陰腎。飲食不節。則傷足太陰脾。髒氣傷則經絡厥絕。脈道不通。而皆為脹滿也。足厥陰肝脈。抵小腹。挾胃上貫膈。厥陰之經脈厥逆。故小腹滿大。厥氣上逆。則走胃至心。厥陰者。陰極而一陽初生。故身淅淅然。時有寒熱之變。肝主疏洩。
小便不利者。厥陰之氣逆也。腎者。胃之關也。而開竅於二陰。腹脹滿而大便不利者。腎氣逆而關門不利也。足少陰之脈。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氣逆則及於經。故亦上走胸嗌。而喘息喝喝然。此少陰之氣逆也。足太陰主輸運水谷。脾氣厥逆。故腹滿而食飲不化。足太陰是動。則病腹脹。
善噫。得後氣則快然如衰。腹向向然。不能大便者。氣逆於中也。故當取足三陰之經。以通厥逆之氣。
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腰脊。腎之外府也。腎與胃戊癸合化。心痛引腰脊而欲嘔者。腎氣上逆而為心痛也。當取之足少陰。
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嗇嗇。畏寒貌。太陰為陰中之至陰。陰寒。故腹脹而嗇嗇然。大便不利者。土氣不化也。此足太陰之氣厥而為心痛。故當取本經以疏逆氣。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陽。
腎脈從腎貫膈。入肺中。出絡心。心痛引背不得息。少陰之經脈。厥逆於上而為心痛也。故當刺足少陰。不已者。腎臟之氣逆也。少陽屬腎。三焦之氣。發原於腎臟。上佈於胸中。故當取手少陽。以瀉腎氣之逆。莫雲從曰。刺少陰之脈曰刺。取少陽之氣曰取。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定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足厥陰肝脈抵小腹。別貫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