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7部分

們另眼相看,需要他們留時便殷勤慰留,覺得他們礙事時就恨不得逐之而後快,那就顯得更不公平、不和諧了。

年總是要過完的,對於那些已經“為國犧牲”了寶貴春節團圓的民工客人們而言,春節期間有關方面的“送溫暖”固然可貴,但他們更期待的,顯然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尋常日子裡的公正對待。

………【恢復傳統應更注重“活的傳統”】………

據報道,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我國2008年將在清明、端午、中秋、春節4個法定傳統文化節日裡,推出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王司長稱,該活動的主題是“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目的一是推廣普通話,二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目前此項活動已在9個省市試點,有關方面還打算在每年春節舉行誦讀總決賽。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全社會的願望和需要,也是物質文明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是國家文明、社會進步的具體體現,有關方面有此打算和想法,順應了社會的需要和民眾的意願,是值得讚賞和鼓勵的。

然而應該看到,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四**定傳統文化節日本身,一方面是大眾化的,充滿了民俗特色,另一方面又是多樣化的,包涵著豐富的傳統內涵,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當然是這些節日傳統文化屬性的一部分,但舞龍舞獅,廟會花燈,寒食元宵,博餅鬥草這些或全國性、或地方性的風俗習慣,甚至新衣新帽、剃頭放炮這些“小念想”,又何嘗不是這些節日傳統文化屬性的一部分?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傳統有些已不合時宜,應該揚棄,這話沒錯,比如如今過年,糖瓜祭灶這類“傳統”便看不見了,但相當多的傳統,如掃墓、月餅、龍舟、拜年等等,卻一代又一代傳承至今,因為這些都是“活的傳統”,是大眾約定俗成、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特色,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與此相比,朗誦詩文雖也是傳統文化的一景,卻與四大節日結合並不緊密,更非各階層普遍的習俗,可以說,作為節日傳統文化,其“鮮活性”並不十分充足,將之作為一種群眾性傳統文化活動推廣,未必不會出現“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應景場面,使得有關方面的一片苦心事倍功半。

在加拿大也有不少傳統節日,比如當地的感恩節(和美國的感恩節不是一回事,但風俗相近),在節日裡,長輩會在餐桌上向晚輩講述火雞大餐和南瓜餅的來歷和掌故,社會上一些組織也會引導大家給弱勢人群提供節日餐和服務,在潛移默化中,一代又一代的當地人切實體會了這個傳統節日中“活的傳統”;同樣,加拿大最有影響的“傳統洋節日”——愛爾蘭聖帕特里克節,節日期間愛爾蘭後裔們會把自己和周圍一切裝點成節日特有的綠色,組織各種各樣以綠色為主題的互動活動,就在這種熱熱鬧鬧的氣氛中,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鮮明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其傳統文化含義被鮮活地印烙在愛爾蘭後裔們的心中。由此可見,恢復傳統,應該更注重恢復“活的傳統”,讓傳統薪火相傳,生動地存留在社會和群眾中,而不應機械地採用某些形式和符號性的東西來“強留”。

日前南京等一些城市已推出節日期間博物館免費開放等措施,這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極好做法,不僅應發揚光大,還應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遺產,組織各種各樣既有文化性、又有群眾性的交流、互動活動,讓傳統文化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不再是幾件古銅或幾句詩詞,而是充溢在歷史與現實生活中的、鮮活的精神財富。

即使是對傳統民俗的挖掘和昇華,也並非無潛力可挖,許多“老禮兒”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具有時代性的文化內涵,如拜年包含著尊老愛幼,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