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悄然降臨,茶館的煤油燈被小二一盞盞點亮。昏黃的燈光下,爭論的聲音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愈發熱烈。有人揮動著手中的《新青年》,激動地論證著白話文的重要性;有人捧著《資本論》的譯本,細緻地分析著經濟理論。茶水一壺接一壺,菸絲的香氣在空氣中緩緩飄散。
就在這時,一位身著淡綠色旗袍的女學生從角落裡站起身來。她的短髮齊耳,手中握著一張寫滿字的紙張,在燈光下微微發顫。“我,我也寫了一首新詩,想請大家指教。”她深吸一口氣,聲音由最初的怯生生漸漸變得堅定。
“春天來了/我要剪去長髮/如同剪斷舊時代的枷鎖/新的曙光正在升起/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她清亮的聲音穿透煙霧,在茶館的木樑間迴盪。詩中充滿對舊制度的反抗,對新時代的嚮往,引得在座的青年們不時點頭讚許。
林雲從布包中取出一個筆記本,用鋼筆快速記錄著眼前的一切:激昂的討論、充滿希望的詩句、年輕人臉上閃耀的光芒。他知道,這個夜晚,這間茶館裡發生的一切,都將成為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縮影。墨水在紙上暈開,如同這個時代翻湧的思潮,在每個年輕人的心中激盪。
晨光熹微,林雲踏著露珠沾溼的石板路,來到了北京大學。校門兩側的石獅莊嚴肅穆,硃紅色的大門敞開,迎接著絡繹不絕的學子。
他沿著楊樹夾道的小徑緩步前行。牆面上貼滿了各式海報:文學社在召集新成員,科學研究會正籌備講座,進步讀書會列出了最新的推薦書目。一面鮮豔的“新文化運動”旗幟在晨風中獵獵作響,映襯著蔚藍的天空。
禮堂前已經聚集了大批學生,他們手持筆記本,三三兩兩地討論著。林雲跟隨人流走進禮堂,古樸的木質座椅整齊排列。臺上的講臺莊重典雅,兩側擺放著盆景。
蔡元培校長身著黑色長衫,緩步走上講臺。他的目光掃過臺下,開始娓娓道來:“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聲音洪亮,字字鏗鏘,論述著學術自由的重要性。
林雲找了個後排的位置坐下。四周的學生專注地記錄著,鋼筆在紙上沙沙作響。有人時而抬頭凝神思考,有人低聲與同窗交換意見。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窗斜射進來,在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林雲站在禮堂門口,望著湧出的學生人群。陽光下,他們青春的面龐與記憶中的畫面漸漸重疊——那是兩千多年前的秦國,年輕計程車子們也曾滿懷理想,為變法圖強而奔走呼號。但此刻這些學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卻有所不同,他們追尋的是思想的解放,是精神的覺醒。
他漫步在林蔭道上,腳下的石板路被陽光曬得溫熱。在一棵高大的銀杏樹下,十幾位學生正圍成一圈排練話劇。一位身著長衫的男生手持劇本,聲情並茂地朗誦著:“五四運動爆發了,我們不能再沉默!”其他同學認真聽著,時而點頭,時而在自己的劇本上做著標記。
經過圖書館時,透過雕花木窗,他看見角落裡一位戴著圓框眼鏡的青年正全神貫注地閱讀著《狂人日記》。那青年時而皺眉,彷彿在思索字裡行間的深意;時而又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用鉛筆在書頁邊緣快速記錄著什麼。
從敞開的美術教室傳來了悠揚的琴聲,那是一首糅合了中西元素的新曲。教室裡,一位身著青布長衫的學生正揮毫潑墨,但他筆下的山水已不再是傳統的青綠山水,而是融入了西方明暗法的新式國畫。牆上貼滿了學生們的習作,有徐悲鴻風格的奔馬,也有李叔同式的人物寫生。
林雲駐足欣賞著這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書聲琴韻,詩詞歌賦,戲劇排演,畫筆揮灑,在這片園地裡,新舊思潮在激烈碰撞中交融,迸發出耀眼的火花。每一個角落都在訴說著時代的脈動,每一張年輕的面孔都寫滿了對新知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