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量。
我們先看法身如來的壽量。法身如來是一個理性,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修“一心緣生萬法,萬法不離一心”。所以我們在觀心的時候,是掌握一念心性。那麼掌握一念心性,我們一開始叫做什麼?叫做觀照。就是一念心性本來就存在,但是你不斷地觀它,它就會產生變化。就是你不斷地觀照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慢慢慢慢地,有一天,你的法身就出現了。這個法身是觀出來的,當然還要包括一些六度的事修來輔助。
所以你的理觀的一念心性,在因地叫一念心性,果地就是法身如來。因為你一念心性本來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它時空無盡,所以你的法身如來就是無始無終。只是說,我們因地的時候,一念心性叫做性具。就是你家有很多錢,但是你沒辦法掌控。因為你年紀太小,你爸爸在掌控金錢,你替你爸爸打工,但是至少你回家了,叫做性具。等到你成就法身的時候,你爸爸已經把財產交給你了,你繼承家業了,你這個金錢可以自在地應用了。所以,心性叫做性具,法身叫做成就,就差在這裡。但是本質都是一樣,就是一心真如。這個是法身如來。
我們看報身如來。
在經文當中講到,我的智力,我的一心三觀的智慧,再透過事修的“修業”,六度,這個理觀跟事修的結合就產生了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這個講修德。前面的法身如來是性德,就是一念心性所成就的;這個地方是指我們透過一念心性的智慧跟事修,產生的一個果報。佛陀其實他不是隻有法身,他是有一種受用的。而這個報身是有始無終,你成就初地的時候開始,然後呢?然後就永遠不消失了。就是報身如來,他的果報,無量功德、無量莊嚴的報身。
我們看應化身。“我少出家,得無上菩提。”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那一期的應化。佛陀十九歲出家,三十成道。那麼從成道算起到他入滅,差不多五十年。所以應化身就是有始有終,就是這一期應化大概五十年的如來壽命。
所以,這個三身的功德的成就,基本上都是久遠劫來你在道場樹下,你的見道位。注意!見道位。你學過《法華經》的時候,你這個講話就要注意,欸,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成佛?就是,什麼叫成佛?就一個人,見道位,這個人就成佛了。最初那個見道位就是本門。因為你進入大乘見道位的時候,第一個,你的法身的光明出現,你有法身就有報身,而且你隨時就可以應化身,所以三身具足。
所以,這整個三身之所以成就,是在一個佛的久遠久遠劫前,最初從一個生死凡夫而在道場樹下安坐,那一念的見道位叫做本。從那個以後,所有的示現都叫做跡門。所以,這個本門包括第一期的應化,就是你這一次從生死凡夫,從名字位、觀行位、相似位而見道了以後……見道位你不可能馬上死掉,你一定還有怎麼樣?你還要隨緣度化眾生。在那個時候——見道以後,變成應化身了。<從地湧出品>的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成就法身、報身而剩餘的生命的應化身所教化的。所以,你第一次的法、報、應身都叫做本門,以後的應化全部叫跡門。
所以古德作一個總結。這個三身的關係,就是我們依止清淨心的法身,而隨順我們過去的願力,也要隨順眾生,跟你有緣眾生的根機——第一個,你本身的願力;第二個,眾生的根機——而變現不同的應化身,所以有不同的壽量。是這樣來的。
這個如來壽量,就是講到如來的功德受用。比方說你修佈施,你佈施,成就富貴的果報,這個富貴果報有壽量吧?就看你的佈施的力道。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你的次數相續。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生修佈施,他感得三生的富貴;有些人修佈施,感得五百世的富貴;有些人生到天上去,感受幾劫的富貴。所以它怎麼樣?這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