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謀求自身發展與國際地位,看到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的衝突,印度既關注到中國在扞衛主權方面的實力展示,也思考自身在邊境等問題上的立場與策略,同時希望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比如如何應對外部軍事壓力等,還考慮在保持友好關係的基礎上,與中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更深入的交流,促進亞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也意識到這一衝突對周邊地緣政治環境的影響。
7. 日本:日本當時處於美國佔領管制之下,國內艱難恢復發展,對於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衝突的訊息,日本民間有識之士看到了中國在維護主權時的堅定決心和強大戰鬥力,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而日本政府則更多受美國影響,對中國的發展抱著複雜心態,既想利用這些情況附和美國抹黑中國,又意識到中國自身的發展潛力和與中國保持一定聯絡的潛在價值,開始思考在新形勢下與中國進行有限的往來,以適應國際局勢變化及自身利益需求。
8. 加拿大: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與美國聯絡較密切,受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的影響,起初對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的衝突存在誤解和偏見,隨著對中國實際情況的瞭解增多,加拿大一些有遠見的人士開始認識到這是中國在維護國家主權道路上的重要事件,也促使加拿大在後續考慮調整對中國的態度,從單純的觀望轉向思考如何開展一些民間交流或經貿合作等,以適應國際形勢變化和自身利益需求。
9.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當時在國際事務中緊跟美國等西方國家步伐,對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的衝突聽聞後,受美國影響對中國存在誤解,認為這只是地區性的衝突。但隨著對事件全貌的瞭解,看到中國扞衛主權的決心和行動,澳大利亞開始思考在不違背與美國關係的前提下,能否與中國在外交、軍事等領域開展一些交流合作,探尋自身利益機會,也關注這一衝突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10. 義大利:義大利在國際舞臺上注重自身外交空間拓展與經貿合作,看到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的衝突,先是觀望,後從自身多元合作需求出發,思考這一衝突背後反映的大國關係博弈以及中國在維護主權問題上的態度,考慮在未來合適時機,能否撇開部分政治因素干擾,與中國在文化、外交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拓展自身國際影響力,也關注其對國際社會國際關係調整的價值。
11. 聯邦德國:聯邦德國當時處於冷戰背景下積極謀求自身發展與國際地位提升,看到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的衝突,一方面受西方陣營整體輿論影響對中國有偏見,另一方面也看到中國在亞洲的重要性以及在維護主權上的表現,思考能否在局勢變化後,突破政治障礙,與中國在經貿、外交等領域建立聯絡,為自身發展尋找新機遇,也關注這一衝突對國際局勢中大國力量對比和地緣政治的啟示。
12. 波蘭:波蘭作為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看到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的衝突,內心複雜,既擔心這一衝突對社會主義陣營整體團結產生影響,又看到中國扞衛主權的堅定決心,希望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在自身處理對外關係和邊境問題上更加謹慎,同時期待中國透過這一事件能更好地維護自身地位,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在國際上健康發展。
13. 匈牙利:匈牙利同樣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1969年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的衝突高度關注,看到中國在衝突中展現出的強大戰鬥力和扞衛主權的決心,聯想到自身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過往經歷,希望從中吸取有益經驗,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能像中國一樣堅定立場,同時期待中國透過這一事件進一步鞏固國際地位,增強社會主義陣營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14.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在當時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