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出征納哈出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國內的貴族們時常會組織騎士軍隊對外進行征戰,目的多是為了爭奪領地、擴大勢力範圍以及獲取財富等。不過英國的對外征戰規模相對較小,多是以城堡攻防戰、小規模的領地爭奪為主,不像馮勝此次率領二十萬步騎出徵這般大規模遠距離的作戰。而且英國的戰爭勝利後,主要是對土地、農奴等進行重新分配,鞏固貴族在當地的統治,與大明透過出征剿滅敵軍,收編眾多俘虜、繳獲大量物資來彰顯國威、鞏固邊境有所不同,體現出不同國家軍事戰略目標與戰爭成果利用的差異,英國重領地資源爭奪下的軍事勝利,大明則重透過大規模作戰打擊外敵並鞏固邊境。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國王也會組織軍隊對外進行征戰,比如與周邊的國家爭奪邊境地區、拓展領土等。法國軍隊作戰注重騎士的衝鋒陷陣以及城堡的防禦作用,戰術相對較為傳統。而馮勝等出征納哈出這一戰,運用了長途奔襲、隱蔽行軍、趁虛而入等多種靈活的戰術,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相比之下,法國的軍事作戰在戰術運用和戰果獲取上顯得較為常規,體現出不同國家軍事戰術運用與作戰成果的差異,法國重傳統戰術下的軍事行動,大明則重靈活戰術運用下的大破敵軍。
在奧斯曼帝國,其疆域遼闊,軍隊時常對外進行征服擴張,與周邊的國家、部落等發生戰爭。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以其精銳的禁衛軍聞名,作戰時講究兵種配合,騎兵、步兵、炮兵協同作戰,有著強大的戰鬥力。但奧斯曼帝國對外征戰多是為了將新的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推行伊斯蘭教,實現宗教和政治上的統治。與馮勝等出征納哈出主要是為了剿滅納哈出的殘元勢力,保大明邊境安穩不同,奧斯曼帝國更側重於宗教和領土擴張的雙重目的,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與軍事征戰目的的差異,奧斯曼重宗教領土擴張下的軍事征服,大明則重邊境安全維護下的對外作戰。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雖也有自己的海軍力量,但對外軍事行動多是圍繞著保護海上貿易航線、爭奪港口控制權以及打擊海盜等展開。威尼斯的海軍作戰依靠先進的航海技術和精良的戰船,透過海戰來確保自己在海上貿易中的優勢地位。與馮勝等率領陸軍在陸地作戰剿滅敵軍的情況截然不同,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與軍事作戰領域的差異,威尼斯重海上貿易保護下的海軍作戰,大明則重陸地邊境防禦下的陸軍作戰。
在阿拉伯地區,部落眾多,各部落之間時常會因為水源、牧場等資源問題發生衝突,進而引發戰爭。部落的戰爭多是依靠部落勇士的勇猛以及簡單的戰術配合,規模相對較小,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資源或者維護部落的尊嚴。而馮勝等出征納哈出是一場有組織、大規模且有著明確戰略目標的國家層面的軍事行動,兩者在規模、性質和戰略目標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與軍事行動特點的差異,阿拉伯重部落資源爭奪下的小規模戰爭,大明則重國家邊境安全維護下的大規模作戰。
在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各地的大名對幕府將軍有著一定的軍事義務,會組織軍隊參與幕府組織的對外征戰或者平定國內的叛亂等。日本的軍事作戰注重武士道精神的體現,武士們以忠誠和英勇作戰為榮,作戰方式多是近身格鬥、陣形排列等傳統的陸戰形式。與馮勝等出征納哈出運用多種靈活戰術、長途奔襲等情況有所不同,體現出不同國家政治格局與軍事戰術運用特性的差異,日本重武士道精神約束下的傳統陸戰,大明則重靈活戰術運用下的大規模陸戰。
在朝鮮李朝,秉持儒家思想,其軍事行動多是為了防禦外敵入侵、維護本國的邊境安全以及保障國內的穩定。朝鮮李朝的軍隊注重訓練紀律和軍事禮儀,作戰時講究遵循傳統的兵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