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天下初定,大明的江山在歷經多年的戰火洗禮後,終於迎來了難得的安寧。百姓們盼望著能在這太平盛世裡休養生息,過上安穩的日子。而朝堂之上,陛下朱元璋的心思卻不止於此,對於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打下這大好河山的功臣們,該如何論功行賞,以及如何穩固這來之不易的江山,讓大明的統治長治久安,成了亟待解決的大事。
《明史·太祖本紀》記載:“三年春正月癸巳,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鄧愈為左副副將軍,湯和為右副副將軍,統軍二十萬徵沙漠。丁未,詔戶部置戶籍、戶帖,歲計登耗以聞,著為令。二月丁丑,詔郡縣立學。夏四月乙丑,徐達大破擴廓帖木兒於沈兒峪,盡降其眾。五月丙申,李文忠克應昌,元帝孫買的裡八剌及后妃、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俘獲甚眾。六月癸酉,李文忠捷奏至,詔祭告天地宗廟,大封功臣。”這一場大封功臣的盛事,即將拉開帷幕,整個朝廷乃至天下都在關注著,誰會得到怎樣的封賞,又會對這大明的局勢產生何種影響呢。
我叫周遠,本是應天府裡一個小小的禮部司務,平日裡負責些禮儀慶典的籌備、文書記錄之類的瑣碎事務。雖說官職不大,卻也能時常接觸到朝堂上的諸多訊息,知曉一些旁人不太清楚的事兒。這大封功臣與分封藩王的事兒,自然也早早地傳入了我的耳中,讓我這原本平淡的日子,一下子變得緊張又忙碌起來,畢竟這等大事,關乎著朝廷的體面,容不得半點馬虎呀。
起初,我在衙門裡聽到這訊息時,同僚們都在私下裡議論紛紛。一位年長些的同僚湊到我跟前,壓低聲音說道:“周遠啊,你說這大封功臣,那些個戰功赫赫的將軍們,可得封多大的官兒呀,咱這禮部,怕是要忙得腳不沾地咯。”
我點點頭,應道:“是啊,大人,這事兒可不小,光是那冊封的禮儀流程,就得細細琢磨,可不能出了差錯,不然咱可擔待不起呀。”
正說著,上司便把我們召集了起來,一臉嚴肅地說:“諸位,此次大封功臣與分封藩王,乃是陛下的旨意,關乎朝廷的安穩與體面,咱們禮部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從冊封的詔書擬定,到禮儀的操辦,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盡善盡美,若有差池,嚴懲不貸!”
眾人齊聲應道:“謹遵大人教誨!”
隨後,我們便各自領了任務,開始忙碌起來。我負責整理那些功臣們的功績資料,以便在擬定詔書時能準確無誤地羅列他們的功勞。這可不是個輕鬆的活兒,那厚厚的卷宗,堆滿了我的案頭,我得逐字逐句地檢視,核實每一場戰役、每一個戰功,眼睛都快熬紅了,可心裡想著這是為了朝廷大事,便也咬牙堅持著。
有一回,我為了查證一位將軍在某場戰役中的具體表現,翻遍了好幾本不同的記錄,卻發現有些地方對不上,急得我直撓頭。旁邊的同僚見我這般模樣,打趣道:“周遠啊,你這查得比那賬房先生還仔細呢,莫不是要把這些卷宗看出花兒來呀。”
我無奈地笑了笑,回道:“兄臺莫要取笑我了,這事兒關乎重大,要是寫錯了,那可就是大罪過了,我可不敢有絲毫懈怠呀。”
而在朝堂之上,陛下召集大臣們商議這大封功臣與分封藩王之事,那場面可謂是熱鬧非凡,卻又透著一股莊重嚴肅的氛圍。
吏部尚書出列,躬身說道:“陛下,此次大封功臣,當以戰功為首要考量,那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屢立戰功的將士們,理應得到重賞,只是這賞賜的官職、爵位,還需斟酌,既要體現出他們的功勞,又不可讓權力過於集中呀。”
陛下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自然是要論功行賞,可也得顧及朝廷的制衡,不能讓功臣們恃功而驕,壞了朝廷的規矩。那分封藩王之事,眾愛卿也說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