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下便將他緝拿歸案,準備帶回京城,交由刑部審理。那官員嚇得臉色慘白,苦苦哀求道:“徐大人,您高抬貴手啊,小的知錯了,您就饒了我這一回吧。”徐文卻不為所動,義正言辭地說道:“你身為朝廷命官,卻做出這等魚肉百姓之事,天理難容,休要再求,跟我回京城受審吧。”
徐文將那官員帶回京城後,此事在朝堂上引起了一番熱議。三楊聽聞了徐文的作為,對他頗為讚賞,楊士奇更是在朝堂上誇讚道:“徐御史此舉,盡顯我大明御史之風範,不畏權貴,一心為民,若我朝官員皆能如此,何愁吏治不清明啊。”
徐文聽了,心中自是歡喜,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也更加堅定了要繼續為朝廷肅清吏治的決心。
可他的這一舉動,卻也得罪了一些人。那被抓官員的背後,牽扯著一些朝中大臣的利益,他們見徐文如此不給面子,便暗中記恨上了他,想著要找機會報復。
有一回,朝廷商議一項水利工程的修建之事,這本是關乎民生的好事,可那些心懷叵測的大臣們卻想從中謀取私利,便提出了一個看似合理實則暗藏玄機的方案,準備在工程用料等方面偷工減料,以獲取鉅額錢財。
徐文在朝堂上聽聞這個方案後,覺得不妥,便站出來說道:“諸位大人,此方案看似節省了成本,可實則隱患頗多,這水利工程關乎眾多百姓的身家性命,若用料不佳,日後堤壩決口,洪水氾濫,那後果不堪設想啊。”
那些大臣們聽了,臉色一變,其中一人陰陽怪氣地說道:“徐御史,你這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吧,這方案可是經過多方考量的,你莫不是不懂其中門道,在此胡亂攪局啊。”
徐文一聽,心中氣憤不已,他據理力爭道:“我雖不敢稱精通水利,但這其中利弊還是看得清楚的,還望諸位大人以百姓為重,莫要因一時之利,壞了這利民之舉。”
雙方在朝堂上爭執不下,氣氛變得十分緊張。這時,三楊中的楊榮站了出來,說道:“徐御史所言不無道理,這水利工程確需謹慎對待,咱們還是再商議商議,力求萬無一失才好。”
在三楊的主持下,最終重新制定了一個更為合理的方案,那些想謀取私利的大臣們雖心有不甘,卻也不敢再公然反對,只得作罷。可他們對徐文的恨意,卻又加深了幾分。
日子一天天過去,徐文依舊在御史臺兢兢業業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彈劾了不少貪官汙吏,也為朝廷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在朝堂上漸漸有了些名氣。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皇帝朱祁鎮漸漸長大,對王振越發寵信,王振的權勢也越來越大。他開始在朝堂上打壓那些與自己作對的大臣,不少正直之士都受到了牽連。
徐文自然也成了王振的眼中釘,肉中刺。王振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說徐文恃才傲物,屢屢在朝堂上頂撞大臣,擾亂朝綱,根本沒把皇上放在眼裡。
皇帝朱祁鎮年少懵懂,聽信了王振的話,對徐文心生不滿,便下令將徐文貶到了一個偏遠的地方做知縣。
徐文聽聞這個訊息,心中雖滿是憤懣,可也只能無奈地接受聖旨,收拾行囊,前往那偏遠之地赴任。
到了那偏遠的小縣城,徐文發現這裡民生凋敝,吏治腐敗,百姓們苦不堪言,心中大為不忍,便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
他先是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收集官吏們貪汙腐敗的證據。然後,他召集縣衙的官吏們,嚴肅地說道:“諸位,我來此地,便是要整治這一方吏治,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若有誰再敢魚肉百姓,休怪我不講情面。”
可那些官吏們根本沒把徐文這個被貶來的知縣放在眼裡,依舊我行我素,甚至暗中聯合起來,想要給徐文一個下馬威。
有一回,縣裡要修繕一處學堂,這本是關乎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