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找到小李子,假惺惺地說:“小李子呀,如今太子即將即位,可是個大好的巴結機會,你我都是在御膳房當差,可得好好表現表現呀。”
小李子撓撓頭,疑惑地問:“王公公,咱能咋表現呀?”
王貴嘿嘿一笑,壓低聲音說:“你下次送膳食的時候,偷偷在裡面加點滋補的珍貴食材,就說是你自己掏腰包買的,太子一高興,日後還能少了你的好處?”
小李子面露難色,說道:“王公公,這可不合規矩呀,若是被發現了,咱可就完了。”
王貴臉色一沉,威脅道:“哼,你這榆木腦袋,若是不聽我的,往後在這宮中,有你好受的,我隨便找點事兒,就能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小李子無奈,只得應下。可誰知,這事兒還真就出了岔子。小李子在往膳食里加食材時,被另一個太監瞧見了,那太監平日裡就看不慣王貴的做派,便將此事偷偷告知了皇太后身邊的嬤嬤。
嬤嬤一聽,覺得此事非同小可,趕忙稟報了皇太后。皇太后一聽,大怒道:“如今正是新君繼位的關鍵時候,竟有人敢在膳食上做手腳,意圖不軌,定要嚴查。”
於是,皇太后便命人徹查此事,很快,線索就指向了王貴。王貴聽聞有人在查自己,心中也有些慌了,可他還是強裝鎮定,想著死不承認,或許還能躲過一劫。
負責查案的太監來到王貴面前,問道:“王公公,有人告發你教唆小李子在太子的膳食裡動手腳,可有此事?”
王貴連忙擺手,一臉無辜地說:“大人,這可真是冤枉啊,我向來忠心耿耿,怎會做出這等事,定是有人嫉妒我,故意陷害呀。”
那查案的太監冷哼一聲,說道:“王公公,你莫要狡辯,人證物證俱在,你還是乖乖認罪吧。”
原來,小李子經不住審問,早已將王貴的所作所為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王貴見事情敗露,一下子癱坐在地,嘴裡還嘟囔著:“完了,完了。”
皇太后得知真相後,更是氣憤不已,說道:“此等奸佞小人,竟敢在這等關鍵時刻擾亂宮廷,壞我大明根基,絕不能輕饒。”
當下,便下令將王貴杖責五十,然後逐出皇宮,永不錄用。那王貴被打得皮開肉綻,哭爹喊娘,可也沒人同情他,只能拖著殘軀,灰溜溜地離開了這生活了多年的皇宮。
而在宮外,百姓們聽聞新君即將即位,也都在觀望,盼著這新天子能給天下帶來新氣象。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談論著朝廷可能會有的新舉措,有的說或許會減稅,有的說可能會修繕水利,總之,大家都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可這宮中的動盪,也影響到了一些官員。朝堂之上,有幾位大臣本就心懷鬼胎,想著趁著這新舊交替之際,擴充自己的權勢。其中一位禮部的張大人,平日裡就與一些宦官勾結,收受賄賂,此時見有機可乘,便想在英宗繼位的登基大典上大做文章,以彰顯自己的功勞,好為日後的仕途添磚加瓦。
張大人找到負責典禮佈置的官員,說道:“此次登基大典,關乎我大明的臉面,可得辦得隆重些,我這兒有幾個不錯的主意,你不妨聽聽。”
那負責的官員知道張大人的為人,心中雖有些不屑,可也不好駁了他的面子,便問道:“張大人有何高見呀?”
張大人得意地說:“這登基大典的儀仗,得再增添些奢華之物,比如用金線繡制的旗幟,還有那御道兩旁的裝飾,都要用最好的玉石雕琢,方能顯出我大明的威嚴與新君的尊貴呀。”
那負責官員一聽,皺起眉頭說道:“張大人,如此一來,耗費可就巨大了,朝廷如今剛經歷先帝駕崩,各項用度都需節儉,這般鋪張,怕是不妥吧。”
張大人卻不以為然,說道:“哼,你懂什麼,這新君即位乃是大事,哪能小氣,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