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此時徐王去西南,倒不如讓涼王去。”
勝任不置可否,只是問道:“那河隴誰去?”
太子看了看徐王,“便是三弟去便可。河隴與吐蕃不共戴天,省了許多外事紛擾。加之河隴新軍初成,左右武衛精銳善戰。徐王便是有些許小錯,在我大唐繁盛軍力之下,也足以彌補。待西南局勢穩定,需要功伐吐蕃時,再將涼王調入河隴,也不甚費時……”
“萬萬不可!”
幾乎與此同時,趙正與趙金玉一起開口。
自進了太極大殿,趙正的屁股便一直沒有離開他的蒲團。無論他人說什麼,無論他人罵什麼,彈劾他趙正什麼,他是一句話都沒有說過。但就在此時此刻,他站起了身,移步走到了太子身後。
“元良有話說?”聖人見原本心目中河隴第一接班人居然站出來了,暗道定也是覺得徐王不配,在場說話的都姓趙,可最有資格談論河隴的,其實只有涼王與趙正。涼王身處焦點,不好當堂回話,但趙正作為河隴人河隴將令,他的話更能讓大家信服。
“陛下明鑑!”趙正沒有給趙金玉開口的機會,他今天說得太多。
徐王看了過來,“元良也認為本王不能去河隴麼?”
趙正沒有回答,只是道,“殿下,臣斗膽,請問殿下幾個問題。”
“元良請說。”
“殿下可知,河隴幾個州?”
“涼州、鄯州、廓州、蘭州、洮州、宕州、河州、臨州。元良難不倒我,河隴共計七洲。”
“殿下錯了!除了殿下所說七洲之外,河隴仍有肅州、甘州、沙洲,尚在吐蕃手中。”趙正糾正,接著問道:“臣再問,河隴有民幾何?丁口幾何?”
“這……”徐王頓時便被問住了。
於是趙正問趙碩:“涼王殿下可知?”
“自然!”趙碩道:“河隴原本有民十一萬戶,四十三萬口,丁口十六萬。自移民後,河隴戶口擴充至十九萬六千戶,口六十七萬九千四百餘,丁二十九萬三千三百餘。”
趙正點頭,轉而又問徐王,“徐王殿下,敢問你可知河隴糧田幾何?年產糧幾何?府庫存糧又有幾何?”
“……”
“左右武衛前線輪換,一次多少人?輪換時長又是多久?”
“河隴新軍,規模幾何?河西下勇武軍,包括夫奴有幾何?不包括夫奴又有幾何?吐谷渾高原,中勇武軍據守哪座城池?城池有何特點?高原山地水文如何?青海湖水能否飲用?戰時河西水源有幾處?吐谷渾前線又有幾處千岱……人口有多少?蘇毗人幾何?吐谷渾人又有幾何?行軍調達,能滿足多少軍士馬匹補給?”
徐王張了張嘴,如同聽聞天書。
趙正輕嘆一口氣,“臣最後一問,河隴新軍團練,營正是誰?”
“一個區區營正,本王又如何得知?”
太子看了他一眼,“乃本王曾經帳前中郎軍隊正,金阿貴。”
“皇兄竟是知道?”徐王一臉不敢相信,太子搖了搖頭,眼露憐愛道:“徐王啊,河隴軍策你也是看過的。不說過目不忘,其中關鍵卻是要牢記的。平涼的團練營可不僅僅是個團練營,團練營的營正,可不僅僅是小小的一個營正。元良所問,皆為關鍵,涉及河隴民生、軍政,戰時供應、兵員補充。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你就算細數答不上來,大概的也該懂一些。可你竟是一問三不知……”
“可這些,我到了河隴也能問啊!給我些時日,我定也能如次兄那般,瞭如指掌。”
趙正笑笑,轉身面向聖人。
“臣說完了。”
“這就完了?”徐王一臉茫然,看著趙正,去見他已退回朝列,坐在了蒲團上。看他老神在在的模樣,似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