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4章 第134集《妙法蓮華經》

請大家開啟補充講表第六十六面,附表第四十九。我們看第二段,經文要義。

前面的《法華經》講到跡本二門的正宗分,主要是佛陀說法,講到跡門的開權顯實、本門的開近顯遠,所以我們在前面叫做依法修學。到流通分的時候,佛陀舉出六大菩薩。菩薩跟佛陀最大的差別,佛陀是圓滿的。圓滿的佛陀當然就沒有特色;菩薩是不圓滿的,是因地,所以菩薩就有特色。前面是依法修學,後面佛陀要我們依人修學,就是要我們向以下的六位菩薩看齊。

這六位菩薩包括誰呢?藥王菩薩,還有妙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淨眼、淨藏菩薩。這五個菩薩是講到化他,他們在化他的時候我們怎麼跟他們學習。那麼從自利的角度,我們應該跟誰學習呢?跟普賢菩薩學習。就是講出六大菩薩,這六大菩薩表達了菩薩的悲、智、行、願四大門。

你道理懂了,你就要看諸大菩薩是怎麼操作的。你明白了一心三觀,你明白了你的目標是法身,那你懂的是理論。佛陀要你實際看一看,人家是怎麼操作一心三觀,人家是怎麼樣操作清淨法身的,就向他們學習。那麼藥王菩薩的特色是什麼呢?就修苦行,這是他的特色。我們看“經文要義”。

二、經文要義

本經正宗,乃本師將諸佛所修證之一乘因果,和盤托出,以開示眾生。如經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然而佛又恐末世眾生志力下劣,難以成就,故特於流通分中,舉六位菩薩之修學,以發明悲、智、行、願四門之修學,以為勸勉。首先舉藥王菩薩之難行苦行,以為無量行門之首要;次召妙音菩薩,從東方來會,以表具始覺智,方能開顯本覺理,彼此契合成佛;再以觀音菩薩,慈悲利生普門示現,作為悲門代表;更以淨藏菩薩、淨眼菩薩,轉化邪心,及普賢之廣大行願,以為願門之代表。普令一切末世眾生,依此四門修學菩薩道,則必得成佛。

我們解釋。本經的正宗分,就是跡本二門的正宗,乃本師將諸佛所修證的一乘的因果和盤托出(一佛乘的因就是佛陀的智慧,一心三觀;一佛乘之果就是法身),開示眾生,就好像經文所說的,“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到了法華會上,佛陀不跟你講什麼諸法因緣生了,佛陀直接告訴你,“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無生。所以佛陀直接講本來面目,就是回到生命的原始點了。

道理是很圓滿的,但是我們面對我們個人的業報身,面對煩惱障、業障、報障的時候,我們容易放棄,“志力下劣,難以成就”,所以佛陀舉出了六大菩薩,來當我們修行的一個模範。這六大菩薩,你從他的身口意可以看得出來,大悲、大智、大行、大願,來勉勵我們,做我們的勉勵。

首先佛陀舉藥王菩薩的難行苦行來當作行門。行門要的就是什麼?就是行力跟忍力,這個都是要靠苦行慢慢磨練出來的。再召妙音菩薩。妙音菩薩表示智慧,就是始覺智去開顯本覺理,所以妙音菩薩表示智慧門。然後,觀世音菩薩慈悲利生,表示觀世音菩薩的平等大悲。我不管你是誰,你只要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我就能夠平等地尋聲救苦,就普門示現。這是悲門的代表。再以淨藏、淨眼兩位菩薩,轉化邪心,當作過去的願力。還有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作為願門代表。淨眼、淨藏菩薩偏重在下化眾生,是化他的代表;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是偏重在上求佛道,這個地方不太一樣。所以把淨眼、淨藏菩薩的願判作約化他勸流通,把普賢菩薩的這個行願判作約自行勸流通。

總而言之,“普令一切末世眾生,依此四門”,向六位菩薩學習,來學習菩薩道,“則必得成佛”。

所以,前面講的是跡本二門的理論,這以下就是菩薩的實際操作,來給我們作一個模範。

丁一、宿王請問

我們看講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