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章 第110集《妙法蓮華經》

說有就有。但是正常情況,要說法一定要怎麼樣?一定要現身。應化身他能夠現出一個色身,而且是怎麼樣?陪我們成長。應化身的好處就是怎麼樣?他跟我們生長在同一個時代。兩千五百多年也不久,至少他是一個人類,是跟我們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色身。所以你要學習智慧,你一定要跟應化身學習,因為佛陀的法身我們沒辦法接觸。你看《華嚴經》,佛陀現法報二身,你不要說凡夫,阿羅漢都是“有眼不見盧捨身,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法身對我們來說境界太高。所以,學習智慧,那就是跟跡門的佛,就是跟應化身佛來學習。

但是,你要了解佛陀的功德,你就不能看跡門了,因為你看跡門的佛陀跟我們差不多。佛陀也是出生,也娶妻生子,出家,成道,最後結束。甚至於你看在僧團當中,戒律裡面,應化身的佛陀丈六比丘相,兩個比丘僧團吵架,佛陀去勸架,這兩個僧團不聽佛陀的勸誡,佛陀默然離開。所以,你要從應化身瞭解佛陀的功德,那就太淺了。所以我們要對佛陀修皈依,那不能修應化身。比方說,你對阿彌陀佛的瞭解,只瞭解跡門,哦,阿彌陀佛在十萬億佛土以外,那你怎麼感應道交呢?但是,你如果相信“深信諸佛皆充滿”,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你瞭解本門的阿彌陀佛,那就不一樣了。你往生的時候不一定臉部要朝西方,法身是無所不在的,哪有什麼方向?

所以諸位!學習智慧跟跡門的佛學,跟八相成道、曾經在我們的時空出現、陪著我們成長、他講的話我們聽得懂的應化身學習。修皈依那就不一樣了,要感應道交,你要了解佛陀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你才能夠看到佛陀的全貌。那個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示現的八相成道,只是佛陀功德的一小小小小部分而已,那是無量的虛空一個小灰塵而已,佛陀功德沒那麼簡單的。

好,我們現在開始深入瞭解佛陀的功德,有助於我們修皈依。

看第二段,看“經文要義”。經文要義裡面分兩段,先看第一段。

二、經文要義

本經“跡門”已說開權顯實之教法,以為一佛乘之因;今當說“本門”開近顯遠之妙用,以成一佛乘之果。此中本品略有二義:

(一)上品佛示“四安樂行”,一一行中皆依“一念心性”中,觀空不著空,涉有不滯有。今品特舉法身菩薩“從地湧出”故不著空,“住在空中”故不滯有。普令見聞者,效法修學,順從中道實相。

我們看經文要義。本經前面的十四品的跡門,主要是開權顯實,講到佛陀中道的智慧。這個是我們成佛的正因,這個理觀是正因。那麼這個地方講到本門,就是佛陀在久遠劫來,佛陀最初成就的法身,最初的第一個法身,見道位出現的時候,就是本門。

所以,“開近顯遠”。這個近就是我們所瞭解的,跟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出生的八相成道的應身佛。從近的應身佛,我們開始去了解久遠的佛陀的法報二身。

這個地方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 <安樂行品>講到這個“一一行中”,都是以理觀帶動事修,帶動身口意跟誓願的事修。所以它是怎麼樣?“觀空不著空,涉有不滯有”,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它因地是中道,所以你成就果地的時候當然也是真空妙有的中道。所以為什麼從地湧出?那表示他是妙有。從地湧出以後他住在哪裡?住在空中,他又是不著有。所以他是妙有又真空,他從地湧出是妙有,湧出以後在真空住,那就是真空。所以它這個因果能夠表示因果相隨順,因地是真空妙有,果地也是真空妙有,它有這個因果的呼應。這第一個意思。

我們看第二個意思。

(二)佛藉諸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因緣,以為“本門”開近顯遠之發起。以彰顯“跡”現伽耶成道,“本”已久垂應化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