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章 第89集《妙法蓮華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在佛門當中,有些在家、出家的菩薩,他行菩薩道,可能受了菩薩戒行菩薩道。這個人如果一生當中都沒有辦法見聞、讀誦、書寫、受持乃至於供養《法華經》,那麼這個人,不管他修什麼法門,“未能善行菩薩道”,沒辦法善巧圓滿菩薩道,他這個菩薩道有空缺、有欠缺。如果這個人在一生當中,除了廣修六度、唸佛、持戒以外,又能夠受持《法華經》,這個人的菩薩道是圓滿的。

蕅益大師講,什麼叫有空缺?什麼叫圓滿?就是說,佛法講因地,就是你的內心,心就是因地。如果你沒有學《法華經》,你的因地的心叫拙度,笨拙的拙。拙度,就是以方便為因。什麼叫以方便為因?就是你的因是從因緣所生法建立起來的。你看有些人,他一輩子就是做義工,他什麼事都不做,他專修佈施法。沒關係,他今生先把佈施這個功課做好,廣修佈施,來生成就大富貴。但是你沒有把佈施法會歸到你的清淨心、菩提願,你這個人不能善修菩薩道。乃至於持戒等等。因為,你今天沒有會歸到心性,你的心變成一直在追求,而你追求的是一個不安穩的東西,因為追求果報,因為你不能夠安住到巧度。

第二個就是巧度。就是你沒有安住一念心性的圓因之前,你的心叫做弟子心不安。你看修佈施的人,初學者還好,到老參的時候,做義工就開始思惟,就開始打量了,說:欸,我這個佈施要怎麼樣修才能夠成就大布施、大功德?我這個持戒要怎麼持戒,我來生的功德能夠得到最大化?所以我們一個人不迴歸心性,從因緣來看事情,你的得失心就很重。得失心重以後就怎麼樣?弟子心不安。你一個人一旦心不安,你的修行就起起伏伏了。有時候就很沮喪,你覺得你的佈施修得不好;有時候你就很高慢,你覺得你佈施法修得特別不錯。所以,一個人沒有學《法華經》,他的修學變成一種不安穩的狀態。

懺公師父講一句話,說,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講出這句話,這個人內心是安住了。就是學《法華經》的人,他做修行功課,他時間到了就是,一天拜兩百拜就兩百拜,他就固定,因為他“其心安如海”,他已經跟諸佛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所以他開始怎麼樣?內觀了。他才會講出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

我們在辦僧教育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有學生跟我講說,欸,主任,我三年之內要誓證唸佛三昧。這種人就危險了,因為他有所得心太強了。修行是不能去追求果報的,大家都知道,這是所有修行人的一個共識,就是你只能問因地。你在因緣裡面打轉,一開始可能比較老實,重視佈施的因,反正我做該做的事情,但是時間久了以後,你會從追求因地開始執著果報了。那就是你起顛倒的開始了,你開始去注意到你未來的果報,就是你失去正念的時候了。因為你有所得心太重,就會變成印光大師說的“急火攻心”,那你就讓你的冤親債主有機可乘。

所以佛陀就很清楚跟你講,你沒有修《法華經》,你的法門修得再多,未善行菩薩道!因為你沒有安住在佛陀成佛的正因,你安住在佛陀施設的一種方便因,就是因緣的生滅相。你只有安住在不生滅的一念心性,才是善行菩薩道。這個因地是很重要!

辛五、約果嘆 分五:壬一、近果;壬二、立喻;壬三、合法;壬四、釋近;壬五、揀非

我們看果地,約果嘆。約果嘆當中有五段。

壬一、近果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是約著我們因地的安住,這以下是講最後的結果。如果有一個眾生受了菩薩戒,開始發菩提心,修學六度而追求佛道,那麼這個人“若見若聞”,他能夠聽聞《法華經》,乃至於透過三週說法如理思惟以後,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