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7章 第87集《妙法蓮華經》

的因緣觀迴歸到一心真如,就是先找到你的寶珠,摩尼寶珠。就是說,無量劫來,從因緣的角度我們是非常弱勢的,因為我們大部分都在顛倒當中,只有少數的時間在修學,所以你不能從因緣的修學來跟它對抗,你弄不過它的。那怎麼辦呢?很簡單,把你的強項拿出來,把你的摩尼寶珠拿出來,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說,我們煩惱再重、業障再深,這個都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是因緣所生法。我們要回到生命的原始點,就是清淨心、菩提願,就是所謂的稱性起修。這很重要!稱性,不能稱因緣。

就是說,我們修行的第一點,要告訴自己:我本來沒有煩惱,我本來沒有業障。你要從這個地方產生信解,你才好修行。就是說,因地心影響你的果地覺。你的因地錯了,你整個格局都錯了。你必須要找到跟諸佛菩薩同一個因地,你才有可能變成諸佛菩薩的結果。就像《楞嚴經》說的,你不能拿沙去煮飯,你這個沙煮了半天,你是熱沙。就是你不能陷入一種煩惱業力的糾結當中。所以,稱性起修,就是你要相信你自己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拜懺的時候,欸,本來沒有業障。那這個因緣呢?因緣變成怎麼樣?變成假觀。就是天台智者大師說的一心三觀。

,!

就是說,我們站在一念心性本來即空——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因緣,那麼這個因緣變成怎麼樣?是你心中因緣所現的十法界十如是的假相。所以,你站在真如的角度來面對煩惱,它變成如幻如化的一個假相;你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來面對業障,它也是一個如幻如化的假相。所以問題就不是斷,而是改變,我只要改變我的內心的活動。它本來就是諸法因緣生,它當然會諸法因緣滅,你不用在過程中去跟它糾結。所以,這個觀念改變以後,你的修行的格局就不一樣了。你是站在一種清淨心、菩提願的格局,來面對你過去的無量的因緣,那你這個時候修行是主動了,化被動為主動了。

所以佛陀花了半部的《法華經》來講這個觀念。就是說,因緣的——三乘的修法,是可以修的,但是你不能安住在因緣。它可以當作你在修行當中的一種調伏的過程,但是它不能當作你的因地,當因地你就完蛋了。所以,我們幾乎花了一半的時間,來解釋為什麼你要回歸到你的本來面目才開始修行。因為因緣法不能當因地,因為它是生滅的。你的本質是生滅,你修了半天,你就永遠是弟子心不安,弟子業障深重。因為你一開始就走錯了。

所以我們在整個前面八品的三週說法當中,我們建立了一個摩尼寶珠的觀念——摩尼寶珠不是要放在你內心的深處,你要把它拿出來跟你的因緣互動。就是實法。

接下來的五品,佛陀就要我們落實到身口意了,怎麼樣稱性起修,怎麼樣從一佛乘的思考來開展你的菩薩道。前面只是一個理論的論述,這以下從事修來慢慢培養這種觀念,從事修。這以下佛陀從流通分的五品來解釋。

我們看附表第二十六,<法師品>,這是流通分的第一品。這個地方有兩段。

一、解釋品目

此品明五種法師: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四則是自行,解說一種是化他。法者,軌則也。師者,訓匠也。法雖可軌,體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種通經,皆得稱師。法師之稱,雖通佛世及佛滅後之弟子,但以佛滅後,受持宏通妙法者難,故本品多以佛滅後受持宏通之人,名為法師。

這一品講到<法師品>,它的法師指的是五種修行的法門,都可以稱為法師。

第一個法門,受持。這個是整個修行的基本功,叫做受持。蕅益大師解釋這個受,他說這個受是一種信,信力,一種信仰的力量。當然,大乘佛法的信一定是包括解,它不可能完全只是信,而是一種信解的力量。這個持,是一種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