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章 第21集《妙法蓮華經》

心性的道理,下化眾生,廣學六度,歷事煉心,所以“名稱普聞”。佛陀為什麼能夠成就這麼圓滿的智慧呢?他就是能夠先掌握那一道光明,然後再從光明當中完成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種種因緣的造作,所以才成就了“甚深未曾有法”,而“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他要講兩件事情。佛陀出定以後,主要強調兩件事:第一個,讚歎佛智;第二個,動執生疑。我們先看讚歎佛智。

佛陀一出定以後,二話不說,讚歎自己的智慧。這個是很特別的。佛陀一般的說法很少講自己怎麼樣。就是,哦,你發生事了,你今天遇到了痛苦,你這個坎過不去了,你不想在娑婆世界待了,佛陀講《觀經》,你應該修極樂世界;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遠離三界的痛苦。所以,佛陀過去在經典裡面凡是出現,很少談他自己是怎麼回事,完全是應機說法。就是,眾生怎麼樣,佛陀就解決問題。但是本經不一樣,本經佛陀從三昧一出來,二話不說——我已經不再講你們怎麼樣,關鍵是我怎麼樣。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現出來。這是第一點。

,!

更特別的地方:佛陀把他的智慧說出來以後,他還指名道姓面對舍利弗尊者。他說,這個東西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那麼這件事情又更奇怪了。佛陀開顯智慧,把二乘人噹噹機眾,卻強調二乘人所不能知。蕅益大師就說了,二乘人對佛陀的智慧不理解,其實有三段因緣錯失了機會。

第一道因緣就是在華嚴時的時候。佛陀頓說大法,這時候聲聞人,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當時是“如聾如啞”。蕅益大師講了四個字,他們的心態是“如聾如啞”,茫然不知。這一點不能怪聲聞人,因為他們那個時候還是一個生死凡夫,剛剛從外道轉入佛弟子。佛陀演這麼一出:華嚴時跟十地菩薩講到十地的功德,當然對他們來說是境界太高了。所以,二乘人第一次錯過佛陀的智慧是在第一個時段,叫華嚴時。

錯過以後,佛陀就把報身收起來,現出丈六的比丘相,開始陪著二乘、凡夫成長,講四諦十二因緣,講苦集滅道。二乘人當然就如法修學,各得其所,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四果以後,當然,二乘人的心態就是覺得“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在阿含經,面對聲聞人講這句話,佛陀也默然同意,佛陀並沒有表示意見。佛陀說:對的,你們的確是大事已辦,至少在我開顯的這個法門當中,這個四諦法被你修到底了。

二乘人第一次錯過佛陀的智慧是在華嚴時,是在凡夫,這不能怪他。他後面兩次的錯過,都已經成就聖道了。第二次是方等時。其實這些人都是大阿羅漢了,而且充滿了自信。方等時“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佛陀其實沒有親自出手,佛陀請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跟文殊菩薩的對話講到不二法門。從諸大菩薩之間的對話跟神通當中,二乘人的心情是有點受打擊了,因為他自己覺得“恥小慕大,自悲敗種”,他覺得自己有所不如。但是他們那個時候心態是怎麼回事呢?保任草菴!就說,我雖然是阿羅漢——這後面的經文就說,我雖然蓋的是一個茅棚,我沒有真正地回家,但好歹可以遮風避雨,至少我遠離了生死輪迴的折磨。所以他覺得說,我就這一個命!他是無法了知。前面是茫然不知。

其實二乘人,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意思,在方等時他是有一點想要知道到底怎麼回事。這些菩薩是怎麼修的,怎麼就能夠這麼厲害,我們跟佛陀在一起我們怎麼就差那麼多呢?他是想要知道怎麼回事。但是方等會上並沒有把二乘人噹噹機眾。你看,開啟《維摩詰經》,文殊菩薩跟維摩詰居士兩個對話,根本不把二乘人當一回事,根本沒有講到下手處,沒說你要怎麼調整。所以二乘人根本無從問起,不知道問誰,他就一直當旁觀。二乘人在方等會上是想要了知,但是無從了知。這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