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你產生觀照以後,你自然會發願,一定會發願的,發願要成就的。
發什麼願呢?“願我於未來,長壽度眾生。”我也能夠成就法身的功德,由法身而所謂的從本垂跡,產生應化身。就像今生的釋迦牟尼佛一樣,他出生在尊貴之家,諸釋中王;然後他在尊貴當中,就開始出家;出家以後,在道場安坐而成佛;成佛以後,轉法輪,“說法無所畏”。所以願我等於未來世中,“一切所尊敬”,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美妙的應化身,而且這個應化身安住道場的時候,也是為一切眾生宣揚《法華經》的一佛乘的思想,來說明法身功德常住的概念。
這個地方講到,你的信解的善根會產生觀照的善根,而觀照的善根產生願力,而這三種都不會退,不退轉。諸位!我們學《法華經》的特點在哪裡?它不是產生觀照那麼簡單,它會讓你所有的善根都比別人堅固。所有的善根,包括佈施,包括持戒,包括唸佛。
我們凡夫最大的麻煩就是退轉的問題,尤其淨土宗。就是說,我在平常的時候,我身體沒有什麼大的毛病,我把冷氣開啟來,我把那個密閉的窗戶關起來,電話暫時離開,我可以專心地念一千聲佛號,每一句佛號清楚分明。可以。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我怎麼知道我這個功力在臨終的時候能夠表現出來?不要說百分之百了,我臨終如果有佛堂的百分之八十就夠了,我就覺得心甘情願了。那這件事情,你怎麼知道,你平常的功力,在臨終的時候,內憂外患,在加護病房,在別人甚至於哭鬧的情況之下,你還可以把你的信願的善根現出來呢?這個就關鍵了。這種關鍵你沒有弄清楚,那你的往生永遠充滿著不確定,就不知道,也沒有人知道你臨終會怎麼樣。因為你的成敗是由外境決定的,那誰知道你臨命終是怎麼樣呢?誰知道你是怎麼死亡的呢?
所以這個地方,《楞嚴經》就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不生滅心跟生滅心的觀念。就是說,如果你的善根是假借因緣法——外境建立起來的,這是生滅因緣。第二個,你的善根是透過理觀安住而建立起來,那就不生滅了。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方說臨終見佛往生好了。如果你認為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是在十萬億佛土外,當然這也是佛說的,也就是說,你的信解,你對極樂世界的信心跟了解,是來自於“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依報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好,你依止這句話而建立信解,也可以。那麼這樣子講的話,你往生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來去。阿彌陀佛要從十萬億佛土過來,然後他再把你帶走。阿彌陀佛從十萬億佛土來,再把你帶到十萬億佛土去。所以你的心中是向外期待阿彌陀佛來接引。這種從因緣建立的信解叫做心外求法,你的心是建立在生滅心。
生滅心,《楞嚴經》叫做離塵無體。就是你最好保證,你臨命終的時候是安穩的狀態,你一旦發生車禍或者是你臨命終時候有重大的病痛,拖了很久阿彌陀佛都沒有來,那你的信解會動搖。因為你的信解是從外境安立的,而從外境安立信解的時候,你一定要在風平浪靜的時候你的信解才建立起來。就是它有很多因素,因為因緣法就是,諸法因緣生,它很多條件。任何一個條件一變,這整個因緣就變化了。也可能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還沒有死亡,你認為你要死了,而阿彌陀佛是臨終才來,所以你久等阿彌陀佛沒有來,你就開始懷疑了。所以,你一旦把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建立在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你的往生的變數就太多了。就不是阿彌陀佛的問題了,你因為你自己在那邊打妄想,你很容易產生妄想。
但如果你今天把阿彌陀佛跟十萬億佛土建立在你內心本具——這十萬億佛土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我內心本具,我用憶佛唸佛把我心中本具的阿彌陀佛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