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業力依舊,也是老病死依舊,煩惱、業力、果報都一樣,那差在哪裡呢?差在沒有障礙了。對你來說,你能夠操作一心三觀,你叫做面對煩惱,而別人叫做面對煩惱障,就不一樣了。
我舉個例子,比方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對親人的愛念,我們對我們今生努力的各種財物的愛念,這都是一種煩惱。這不可避免的,因為你凡夫,你不可能修到完全沒有煩惱。但是你學《法華經》的人,你也起煩惱,他也起煩惱,有什麼差別呢?他的煩惱會破壞他的佛號,你的煩惱不會破壞佛號,你可以跟佛號共存。因為你的內心安住在自性清淨心,叫做“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因為你從真如的角度來看你的煩惱,那叫如夢如幻。就是,煩惱有沒有?當然有,我們不能斷滅嘛。但是別人的煩惱,對他來說叫做真實的煩惱,那他的煩惱要多一個字,叫做煩惱障。你的煩惱只有兩個字,叫做煩惱。這就是從一個不同的起跑點修行了。
就是說,你也有煩惱,他也有煩惱,你有業力,他也有業力。但是問題是,你的佛號不受這些煩惱、業力的障礙。這個就是《法華經》妙的地方。就是你先把心帶回家,站在佛陀的制高點。佛陀安住自性清淨心,你也安住自性清淨心。然後你“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
所以,諸位!我們不能消滅煩惱,我們也不可能消除業力,我們不可能逃避我們老病死的果報,但是你可以把“障礙”這兩個字拿掉。
而這個妙法對我們凡夫,尤其到末法時代,至關重要。因為到末法時代,越到末法的時候它的那個障礙力道越強。這個妙法如果斷滅了,那大家只好乖乖地回到因緣所生法。那隻能怎麼樣?那隻能夠“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如果《法華經》傳承斷掉的話,那你只好乖乖地跟煩惱、業力、果報的這種生死業流,你跟它抗拒。因為你沒有其他突破口了。
但你學《法華經》,你就知道說,我要怎麼樣面對它,我把煩惱障改成煩惱。所以《法華經》是末法時代凡夫修學很重要的一個突破口,否則你人生就無解了,沒有人有辦法。你今生開始修行,你三十歲修學,八十歲往生,你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你有多少時間去處理無量劫來累積下來的問題啊?
所以說,《法華經》的傳承,影響到一個人是不是能夠把煩惱障轉成煩惱,把業障轉成業力,把報障轉成就是一般的果報,就是它們都是如夢如幻。所以這個傳承絕對不能斷,因為這個迴光返照是不思議境,沒有人想得出來,除非佛陀出世。所以佛陀必須在死亡之前交代法身菩薩們,無論如何這個傳承不能斷,所以一定要把它流通到後世。是這麼一個情況。
我們看丙二的“如來摩頂付囑”。
這一品就是佛陀一方面用神通力來安撫菩薩,就摩他的頭頂,一方面就很慎重地出言付囑,表示佛陀非常的懇切,非常的殷重,希望把《法華經》的傳承透過法身菩薩傳承下去。這個地方又分兩科。
丙二、如來摩頂付囑 分二:丁一、付囑受命;丁二、時眾歡喜
先看丁一的“付囑受命”。佛陀付囑,菩薩受命。
丁一、付囑受命 分三:戊一、如來付囑;戊二、菩薩領受;戊三、事畢唱散
這個地方看第一科的“如來付囑”。這地方分成三段。
戊一、如來付囑 分三:己一、正明付囑;己二、釋付囑意;己三、誡勉隨宜
己一、正明付囑
看第一個,正明付囑。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只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佈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