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章 第106集《妙法蓮華經》

第三主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互動作用

我們接著做《法華經》的課程研討。第三大題,有關理觀跟事修的互動作用。

前面我們單獨談理觀的剎那無生,談事修的調伏對治,現在是把理觀跟事修結合起來,叫做真正的權實不二。

【學員提問】一、請師父慈示,理觀和事修既然都是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麼怎麼才叫理觀,怎麼才叫事修?

【師父答疑】這個題目本身就有問題。理觀跟事修不是都觀照現前一念心性,不是。理觀強調觀照。因為理觀,你的所觀境是什麼?是真如本性,這是你本具的,所以理觀不要修。理觀是觀照一念心性。事修是什麼?是改造身口意三業。理觀是觀照,事修是改造。事修怎麼觀照一念心性呢?一念心性就是理觀——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中道實相,既清淨又具足,這個是理觀的所觀境。事修,你看看“四安樂行”,身業什麼事不能做、什麼事該做,口業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該做,意業什麼念頭可以動、什麼念頭不能動,這就是所謂的事修,把你過去不好的習氣修正過來。

也就是說,理觀它本身是改變你生命的本體,就是你的本質上的改變。如果你今天的本質是活在無明妄想,你的本質是無明妄想,就是自我意識,你怎麼事修都沒什麼用。就像你這個大地,就是一個只會長出雜草的大地,你再怎麼種樹都沒有用了,有限,就是人天有漏福報而已了,你種不出藥草,種不出果實出來。所以,理觀改變的是什麼?是根本上改變你的知見、思考模式,就是安住的問題,你到底是安住在什麼樣的知見來修一切的六度萬行。所以,理觀談的是安住。事修談的是調伏跟引導,它是修正身口意,它是怎麼去調伏、斷惡,怎麼去修善,所以這事修就是斷惡、修善——調伏跟引導。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灰塵跟鏡子。我們以前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喜歡完全修事修。就是看到一件事情,然後呢?然後就陷入這個灰塵裡面——這個人對我講什麼話,然後你就 focus(聚焦),就完全注意這句話。好了,你注意這句話的結果就是,啊,沒關係,反正我欠他的!然後就又慢慢脫離,所以你永遠活在單一的對治。就是說,我陷入某一個人事的障礙,然後再把它化解掉,就是先有障礙、再化解,一般都是這樣。但理觀不是。理觀是你先不要管灰塵,先站在鏡子的角度來看灰塵。我們以前是完全注意在灰塵。這樣懂嗎?

那當然,“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也很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 五祖大師要把這個祖師位讓出來,為什麼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接祖師位,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不接祖師位?因為“本來無一物”才能夠真正地根本改變你的生命。如果你生命的根本思考模式還是活在攀緣,遇到什麼事情你先去執著、再來處理,先去執著它,然後再去化解,你要修到什麼時候?你事情沒完沒了。你先去惹一個麻煩再去對治,你惹一個再對治,那你這樣子就永遠原地踏步。

但是,你今天從理觀的角度,先觀察這一切法是如夢如幻的,然後再來對治,就不同了。先安住,先把腳步站穩了,再來對治。所以理觀談的是安住,它不談對治的。當然有些煩惱,比較輕薄的,人事因緣比較輕薄,你一安住它自然就脫落了。我們前面說過,有些花它沾不上你的,你只要認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有些因緣它自然就脫落了。但有些比較親密的因緣,可能你跟他業力比較深的,那就必須要靠事修的拜懺、唸佛、持咒,慢慢來調伏。所以理觀可以解決你大概百分之七八十的問題,你只要安住一念心性,很多沒有必要的人事自然會遠你而去。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說,因為我業障很重,所以我招感那麼多因緣。其實你業障的重佔百分之三十,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