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王子來到了佛陀的面前,先供養,然後就請法。
看十六王子是怎麼請法。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這段的經文有兩段:第一段是講到恭敬請法,第二段是說明讚歎佛智。先看十六王子的恭敬請法。
“爾時”,就是在十六王子用偈頌讚嘆佛陀以後,就勸請佛陀轉法輪。他說,惟願世尊說法,為我們說法,為什麼呢?因為您老人家說法能夠“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多所安隱”是指的與樂,會給我們種種的快樂,人天的快樂、涅盤的快樂跟菩薩的功德快樂,成就種種快樂的果報。第二個,能夠“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這是拔苦,拔除我們各種痛苦,使令我們離苦得樂。
所以就說偈了,說:“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世尊是最無上尊貴的一個聖者,他有兩種功德:
第一個,從外表的福德來說,是“百福自莊嚴”。
每一尊應身佛出世,就表示他已經準備好了,他一定是廣修福德,福慧圓滿。所以,應身佛出世,第一個,他不可能生長在貧困家庭。聲聞人有可能。你看初果,經典裡面說有一個初果的聖者,說是優波鞠多有一個弟子,成就初果以後,他就懈怠了。懈怠以後,優波鞠多尊者說,你怎麼不修行?他說,我已經證得初果了,反正我七返生死,遲早的問題。優波鞠多尊者就帶這個弟子到一個農村去,見一個小孩子。那個貧民家庭非常貧困,小孩子在地上打滾,身體長滿了膿瘡。優波鞠多尊者說,這個小孩子證得初果,但是還有業報!就是說,因為聲聞人基本上不修福,所以他在七返生死的時候,還有一些業障的問題。佛陀不可能。所以應身佛的出世一定是怎麼樣?生長在貴族家庭,而且是特別的莊嚴。當然這個莊嚴不是自然招感的,是“百福相莊嚴”。
,!
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成佛之前,要兩個準備工作:第一個,三隻修福慧,修福修慧;第二個,百劫修相好。成就福慧以後,你要刻意地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莊嚴。那為什麼要修相好呢?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說,佛陀的說法是違揹我們凡夫的習性。我們認為世間是常,佛陀說無常;我們認為世間是快樂,佛陀說是痛苦。所以,佛法的思想跟我們基本上是牴觸的。佛陀為什麼要莊嚴呢?要攝受你。
佛陀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夠攝受外道。你看佛弟子裡面很多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都是大外道,領著四五百個弟子在修行,看到佛陀第一眼,就被佛陀攝受了。佛陀講苦集滅道,七天之內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第一個——信心,不是說法。我們能夠有幸生長在佛世,我們第一念是先看到佛陀的相好,然後才請法的。
佛陀的相好攝受外道,攝受殺人犯。你看,鴦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看到佛陀以後,至心懺悔。佛陀到山林樹下攝受野獸動物,猴子、獅子都蒙佛陀的攝受。為什麼?百福自莊嚴。就是佛陀說法之前必須用莊嚴相來攝受你,這是第一個。這是講到外相的莊嚴。
第二個,內心的莊嚴。
當然最關鍵還是要說法,因為外相的莊嚴是一時的。“得無上智慧”,佛陀有廣大的實智跟權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