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章 第40集《妙法蓮華經》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八十四面,我們看子二的“別喻”。

前面是總喻,是一個簡略的說明。總喻,從法上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以清淨莊嚴的法報二身,變現一個應化身,來到娑婆世界。佛陀當然先用智慧眼觀察了一下,哪些人過去生有善根。後來他發覺,有三十個人跟他過去生有法緣,可能是釋迦牟尼佛當面教化過;或者是釋迦牟尼佛往生以後,在佛陀的像法、末法的時候蒙受釋迦牟尼佛教化而受益的。當時釋迦牟尼佛本來的想法是,想要用大乘的功德,讓這些人一次到位,把他們都度化成佛,因為佛陀沒有慳貪。這些人其實都曾經修過大乘的善根,都跟釋迦牟尼佛過去做十六王子的時候學過《法華經》,所以佛陀本來是直接把他們大乘善根啟發起來,讓他們快速成佛。但是這當中發生了變數。後來佛陀發現,他們雖然有善根,但是起火燃燒了。就是,在凡夫的身、受、心、法都有清淨的珍寶的善根,但是也充滿了大火。這使令佛陀度化眾生的策略產生了改變。這個地方是前面的說明。

子二、別喻分四:醜一、長者見火喻;醜二、舍幾用車喻;丑三、等賜大車喻

我們看“別喻”,別喻裡面有四段。

醜一、長者見火喻

看醜一的“長者見火喻”。看經文。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這個長者本來要對這個三乘的有善根的人採取行動了,但是正當他要採取行動的時候,後來“長者見是大火”。這個見不是用眼睛,佛陀用的中道的智慧眼,照見凡夫在五蘊身心當中累積了太多的煩惱罪業。這個遮障太重了,就是這個火已經從身、受、心、法四面而忽然生起了,所以這個時候這個長者生起廣大的驚怖。這個驚怖不是長者內心的害怕,而是大悲心。他是這樣想:作為一個佛陀,我的應化身的本質安住在清淨法身,所以對我來說,煩惱不能障礙我,業力也不能障礙我。佛陀有四無所畏,佛陀不畏懼任何的煩惱、業力。所以,我的清淨法身的功德力,可以在這個三界火宅當中的門安穩地出入。但是,這三乘的諸子都是凡夫位,過去生雖然栽培善根,但是都沒有入見道位,所以都是在資糧位這個地方進進退退。

那麼這些資糧位的三乘的善根人,“於火宅中”,有兩件事很嚴重:第一個,“樂著嬉戲”;第二個,“不覺不知”。就是說,本來起火了就應該感到害怕,但是為什麼他不感到害怕呢?因為火中有快樂。這些人為了貪求快樂,樂著嬉戲(這個嬉戲就是貪著五欲的快樂),所以對於火這件事情,就“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其實覺跟知都是一種智慧,它的本質是一樣,只是粗細不同:覺比較粗,知比較細。“不覺”就是沒有聞思的智慧。聞思就是一種觀照力、調伏力。“不知”就是沒有修慧。當然,沒有聞思就沒有修慧,沒有斷惑證真的力量。因為不覺不知,所以對於這個火對我們產生的結果就不驚不怖。

火對我們產生兩種結果:

第一個,破壞我們今生的快樂。無常大火一燒,你所有的快樂終歸於空。所以這三種兒子“不驚”,就是對於火對我們今生快樂的破壞性他沒有覺知。

第二個,火不但是燒掉你今生的快樂,更重要是燒掉你的善根,特別是大乘的善根,讓你退轉。但這三乘的諸子對於來生的傷害、退轉,他也不覺不知。所以,當他追求快樂、跟火接觸的時候,受到火的逼迫而感受到一時的痛苦,他也沒所謂,“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講到,這個長者本來是要用圓滿的功德把這三個兒子帶走,但是他發現這諸子有兩個問題:第一個,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