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我們脆弱的止觀,這四種人你要暫時遠離。這第一個。
第二個,口安樂行。口安樂行的核心,就是和合無諍,儘量不要跟人家有口業上的諍訟。所以佛陀要我們不要在一切的人事上發表個人的評論跟讚美。因緣所生法,從修行的角度,沒有標準答案,也跟你沒有關係,我們不要發表任何的評論,以免落入一種無意義的諍訟而破壞你的口安樂。
第三個,意安樂行,就是慈悲善巧。對於所有的人,不管他是放逸的、他是懈怠的,你不管他能不能做到,你的內心保持慈悲善巧,慢慢地等待他的成長,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這個意安樂行就是慈悲善巧。
如果能夠在身、口、意當中保持這種安樂行,會幫助你修止觀,也會保護你已經成就的止觀。
當然,最終的會歸就是誓願安樂行,就是菩提願力。所以我們除了清淨心的觀照以外,還要保持一個菩提願,不但是以佛心為己心,還要以佛志為己志。
所以,這個四安樂行對我們凡夫至關重要,它等於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保護,防護我們這個止觀免遭破壞。這個就是前半段所說的四安樂行的內容。
癸一、就法略嘆
這以下佛陀讚歎。就是當我們用一心三觀的理觀,配合四安樂行,如此的修學有什麼樣殊勝的功德呢?佛陀加以讚歎,嘆經法。這以下有兩段:癸一,就法略嘆;癸二,約喻廣嘆。
先約著法體來簡略地讚歎。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佛陀前面講了身口意三安樂行,到了誓願安樂行,他先作一個簡略的說明以後,就讚歎這個法門的殊勝。說,《法華經》它有什麼殊勝呢?在無量的眾生國土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在我們無量劫的生命當中,你不要說學習《法華經》,你就連《法華經》的經題都沒有聽過。為什麼會這樣子呢?蕅益大師提出兩個理由:
第一個,“諸佛出世,懸遠難值”。其他的經典,法身菩薩可以代為宣說,《法華經》不可以。因為它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它是一種成佛的法門,一定要佛陀出世才能宣講。這第一個。你要沒有遇到佛陀出世,那這個《法華經》的經題就跟你沒有關係了。這第一個,要有佛陀出世。
第二個,“正使佛出,久默斯要”。關鍵是,佛陀出世他也不一定講。我們看多寶佛出世的時候,他是沒有講《法華經》的,所以他才發願,他臨終的時候要全身舍利,在寶塔當中到十方世界讚美《法華經》。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不一定宣說。就算宣說,也是在一小段的時間。你看五時,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五時當中,他只有在第五時,《法華經》宣講的時間佔了五分之一而已。所以,就算佛陀出世,也是一種特殊因緣才講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遇到《法華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這麼久卻沒有什麼進步。因為我們永遠活在點狀的修學,不能產生總持的功德。
“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何況你能夠在今生當中親自地去見聞,親自地學習其中的義理。我們今天雖然是末法時代,但是我們能夠得到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的傳承,我們從法義當中知道什麼叫做開權顯實、什麼叫做會權入實,乃至於明白道理以後進一步地去受持在心中,乃至於數數讀誦。蕅益大師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因緣。這表示,諸位!你今天會坐在這裡——蕅益大師說——你就是在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結下法緣,你今生才會遇到《法華經》,才能夠學習《法華經》,才能夠一路走來到現在,你還沒有離開,還跟著在這邊學習。你的善根是從大通智勝佛就結下了,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因為這個因緣你太難遇到了。就是這樣講:你就算學佛,也很難學到《法華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