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去創造一個新的家庭,但是我可以回我自己的家,總可以吧?我原來可不是一個乞丐!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開始從向外攀緣而轉向內觀。攀緣快樂追求寂靜,這個都是方便門。你真正要進入佛的法界,你應該去啟動你內在的東西:第一個,啟動你的空性的清淨心;第二個,假觀。假觀在本經是很特別的,觀十法界十如是。當然,我們的目標是鎖定佛法界的十如是。我們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只要有美好的佛陀的相狀,就可以啟動佛陀的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我們不斷地透過誦經、透過思惟、透過憶念佛的功德,告訴我自己:我是佛陀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這個時候,透過你觀照十如是,它的結果就變成只有一個:你一定會發起菩提願,你一定會有一種成佛的衝動。
所以第三個,發起菩提願,是前面的觀照十如是來的,而觀照十如是又是以安住清淨心做基礎。你沒有安住,你帶妄修真,你帶著妄想去修十如是,你也修不來。它這三個是息息相關的。
就是說,諸位!當你想要學《法華經》的時候,你就要有心理準備了,表示你很認真地開始要進入你內心世界了。如果你還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還沒有資格學《法華經》。對不起!你可能去找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修修人天乘,修修二乘的涅盤寂靜。你一旦學《法華經》,那就是說,你的生命跟外境已經暫時(至少你是暫時)先離相。每一個人都是要先離相。離一切相,才有辦法即一切法。所以,當你學《法華經》以後,你一開始就進入了所謂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要跟因緣法暫時地說再見了。那等到你《法華經》修好以後,你再重新面對因緣,那就不一樣了,那你叫做一朵蓮花。你用你內在的功德去帶動外在的因緣,那你的人生叫做歷事煉心,順逆皆方便。那個沒什麼快不快樂可言,快樂痛苦對你來說根本不算個事。
我們凡夫太注重一時的感受。其實,你把目標放遠一點,人生只是短短几十年。你是假借人生的順境逆境來啟發你內心的功德,或者說啟發你往生的功德。所以,你現在暫時先放棄外在的因緣,等到你《法華經》學完以後,你再來觀世間,就像佛陀說的,猶如夢中事,人生如夢如幻。那個時候你就是主動式的人生了。你沒有學《法華經》,你的人生是被動的,你的人生一句話就講完了,叫做“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業力要讓你快樂,你一定會快樂;業力要你痛苦,你也只好痛苦。你完全被動了。因為你去追求它,那你就只好被它帶走了。
,!
諸位!當你放棄人生的時候,你開始在掌控人生了,就是人生你說了算:我要把今生往哪一個方向引導。你只要透過即空即假即中,那你今生就是趨向你目標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而今生就很有意義了。不管它給你痛苦、給你快樂,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整個順逆的因緣會激發你趨向你來生的目標了。所以《法華經》的思想就是,透過內觀而發起願力。
乙三、發心——發起菩提願 丁一、如何發起;丁二、發起功德
我們看,透過本經的內觀以後,他發的願是怎麼發的。這有兩個重點。
丁一、如何發起。
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坐法空座,著忍辱衣,入慈悲室。
本經的修學,當然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內觀有三個階段,第一個當然是即空,安住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注意!這個空性我再講一次,這個空性有兩種:一種是向外追求而來的,比方說二乘的涅盤。二乘人他這個空不是心性的空,他是思惟無常無我,所以把三界的快樂放棄以後,出現一種涅盤寂靜的假相。所以《楞嚴經》把阿羅漢判作五陰魔境,就是這樣子。他這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