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實的;另外一些*,看來是很大而且很多的,實在是和痛感混合在一起。”《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第297頁。李博說:“憂鬱,甚至深沉的痛苦,曾使詩人、音樂家、畫家、雕刻家產生最美好的靈感。”“還有一種藝術,公然而且故意地悲觀厭世。”見《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87—188頁。(以下凡引此書均簡稱《論形象思維》)“這樣的人,他們有一種吸聚煩惱的天才,他們喜愛憂傷,像喜愛酒一樣,不願損失一點一滴。”《現代音樂家評傳》第17頁。詹姆士引用他人的話說:“吾以為憂鬱之感情乃感覺中之最逸樂者。吾樂乎流涕,吾樂乎絕望。”《社會心理之分析》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上冊第75頁。到了這個地步,已經苦樂不分而近乎心理變態了。
把上面這段話的意思總括起來就是,人是有情的,有情就要抒發,哀怨之情更要抒發,也該抒發。這是人類求生存的需要,也是創造的需要。“感情,真的感情,是難得的,是名貴的,是應當共有的;我們不應當拒絕感情,或是壓迫感情,那是犯罪行為,與壓住泉眼不讓上衝,或是掐住小孩不讓喘氣一樣的犯罪。”《徐志摩作品選·落葉》。可以說抒情是道德的,也是審美的。
3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所謂自發即自我自然生髮之意,而自我生髮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的,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詩,就是對自發性的形象描繪。雲固無心,鳥也決非有意,它們各依其本性自然地自動地而又自由地進行活動。作為心理學概念,自發的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乃是一種高水平的心態,表現著人的深層本質。但長期以來,卻被視為低水平的心態,甚至作為政治概念予以貶抑。人們所強調和看重的是自覺性。認為自覺性才是最可貴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高水平的心態。因而自發性只有提高到自覺性才是高境界。其實,這是嚴重的誤會和誤解。應該知道,在許多情況下,如果硬將自發性轉變或提高到自覺性,反而破壞了自然純真那美好的心態和性向。盧梭說得好:“為了高高興興去做一件好事,我必須有行動的自由,不受拘束。而只要一件好事變成了義務,那做起來就索然無味了。”《漫步遐想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頁。出於義務或責任去做好事,難免有幾分勉強和虛假,這是自覺的結果。
印度哲學家奧修指出:“所有美好的事,都是自然發生的。愛是自然發生的,你無法去做它,靜心是自然發生的,你無法去做它。事實上,生命也是自然發生在你身上的。關於它,你並沒有做任何事。它也不是你去掙得的。……一切很美的深奧的事都是自然發生的,只有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是由人做的。
“你甚至連呼吸都無法做,呼吸也是自然發生的。你要跟自然發生的世界進入同一個步調。
“如果你問我的看法,我認為物質世界是‘做’的世界,而靈性世界是‘自然發生’的世界。當你做,那麼你只能達到物質的世界;當你只是存在,而讓事情自然發生,那麼你將達到存在的本質。”《老子心解》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存在的本質即事件的本來面目。
不過,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時時事事都離不開自覺,即都要有目的有計劃有考慮地去從事各種活動,自覺性愈強,其活動的成效就愈好。自覺性的這種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很容易理解。而自發性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由於它是無意識的,很難被意識和認識。尼采說過:“人是如任何有生命的動物一樣,是不斷地思想的,但自己並不知道這;而自覺的思想只是它的最小的一部分,不妨說罷,是最膚淺最壞的一部分。”《快樂的知識》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九年版第281頁。應該承認,人的情感,人的深層本性是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