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驗,這是我的短板,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太大長進。所以我希望能和李文化一起完成這個劇本,我們可以先寫一點讓您過目,您覺得可以我們就接著往下寫。”
李文化沒想到何沐竟然會把他也拉上。果然是好兄弟,知道他想什麼。
何沐姿態放得很低,沒有絲毫的狂妄自大,而且能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馬未都很喜歡他這點。至於劇本,說到底這都是何沐李文化他們自己的事,現在這件事已經脫離了宣傳一部書的範疇,也和他馬未都關係不大了,它更像是一個大型電視劇誕生的開始,他只是給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如果他不喜歡大不了到時候不要署自己的名字就是了。
接下來的大部分時間就是馬未都在大話他的收藏人生。
馬未都是五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二十多歲的時候開始收藏。到九十年代他已經擁有上千件藏品,於是多番奔走創立了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從他得到自己第一件藏品至今已經二十多個年頭了。只裡面有撿漏的興奮,也有打眼的教訓,為了淘寶貝,他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足跡踏遍祖國的各個角落,期間也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其中也包括做舊師傅、盜墓賊還有文物販子等。
“我記得我第一件花錢買來的老物件是一個嘉慶年間的盤子,好像是八二年的夏天,在狗尾巴衚衕”
馬未都從他的第一件藏品說起,然後第二件第三件娓娓道來,他輝煌的收藏人生也就此展開。
李文化心眼多,帶上了筆和筆記本,他和何沐每人拿一個本子做筆記,有不明白的就會打斷馬未都讓他詳細講一講。
從馬未都的閒談中,何沐李文化得到了很多關於古玩圈的行業知識,關於買,關於賣,關於拍賣行,關於典當行,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門道。最珍貴的是他們聽到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撿漏和打眼經歷,都是確有其人確有其事的真實經歷,有的馬未都還認識,有的根本就是他自己。
撿漏靠的是眼力,有時候運氣也很重要。打眼嘛,有的是自己眼力不濟,有的是被人設套下局,這裡面的故事就更豐富多彩了,而且非常具有戲劇性,這將極大地豐富何李的創作。
李文化重點請教了拍賣行和典當行的門道,馬未都和這兩個行當都接觸過,他倒也知無不言,把當鋪和拍賣公司不為外人知的秘密都透露給李文化,這其中也有很多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
何沐更關心那些走在古玩行邊緣的人物,比如技藝精湛的做舊師傅,臭名昭著把國內文物賣到海外的文物販子,還有那些神秘的盜墓者。
李文化也來了興趣,自從《鬼吹燈》問世之後,在小說界掀起了一股盜墓熱,各類盜墓小說層出不窮,天地玄黃策劃發行的《盜墓筆記》就是其中一本,而且口碑銷量還都不錯,漸漸有人將這部書和《鬼吹燈》並稱,李文化對盜墓者的興趣大多來自於這類小說。
馬未都講了講他在陝。西遇到一夥盜墓者的經歷,盜墓者的生活沒有小說中那麼豐富離奇,他們只是一群挖墳開棺的小偷,只是技術含量更高一些,對膽量的要求也高一些。老祖宗設計的很多墳墓,尤其是帝王墓大都機關重重,危機密佈,這也就是意味著這個行業是高危行業,但高危就意味著高回報,一次得手往往就能讓他們衣食無憂。有時候他們發現墓穴的本事比考古專家還厲害,但是因為不懂保護,很多文物因為保護不當受到損害,這是老馬痛恨盜墓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半天時間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何沐李文化的小本本都快記滿了,但仍覺不滿足,他們知道馬未都肚子裡還有很多故事。
最後李文化要到了馬未都的電子郵箱號,有什麼不懂的兩人可以發郵件向他諮詢,後來李文化告訴老馬,有種叫扣扣的東西更方便,他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