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王為周王鳴不平。
原部即將造反一事,不慎走漏了風聲,連夜遭到洛陽王派大軍鎮壓,周王原部帶著些許人馬逃了出來,投端王而去。
端王面對這些倒刀相割的牆頭草,假面上答應他們歸降,將這些人騙入城內後,端王一聲令下,周王原部將士全部被亂箭射死!
差點兵變這一事,讓洛陽王心有餘悸,自然是將這筆賬算到了宋梁頭上,對宋梁咬牙切齒,也更是在心裡埋下了深深的仇恨種子。
周王一事解決,宋梁全境撤兵,喜得三座城池,又因緊鄰洛陽王,更是對此重兵把守,斷絕和洛陽王的一切事務往來。
洛陽王也將軍隊撤了下來,在宋梁這裡受到的火,一肚子的窩囊氣,自然是如數發洩到了端王身上。
端王也因此受到了洛陽王強烈的猛攻,不到兩天,連續被攻克兩座城池,大將花禮徒戰死。
端王也因此一病不起,處於深深的焦慮之中,沒過幾天,就鬱鬱而終。
洛陽王趁勢一舉拿下端王所有領地,端王手下其餘將領無路可走,只得率眾投了狄青。
然而狄青命這些將領做開路先鋒,領兵攻陳,拖住大將歐陽春,陳王在自己的都城內被圍數日,內無良將,外無救兵,最終自縊而亡。
群龍無首的陳地,很快就被狄青攻取佔領,大將歐陽春對時事失望,浪跡江湖,人稱北俠,和南俠展昭齊名!
韓國和魏國,遭受陳楓帶領的淮國大軍和大宋的狄青大軍前後夾擊,兩位國君雙雙戰死,城池地界各劃一半。
宋梁回到梁山後,下令將周王舊部全部趕出大梁,財產全部沒收,永世不得進入梁境。
對於公孫策自然是給他最終的歸宿,被封為御史臺,從屬於包拯麾下,為包拯出謀劃策。
公孫策知道後感激涕零,一下給他官位提了太高,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祖墳冒了青煙。
五穀縣災民全部安置妥當,城建工程也如期完善,但陳端等人不識治水之道,一味的防水,百弊無一利,治標不治本。
宋梁知道蘇軾是歷史治水名人,現在是要檢驗一下真偽了,讓人去蘇軾府上宣讀聖旨,
“令丞相蘇軾擔任治水總管,即日起前往五穀縣考察水情,治理水患,修建治水工程,楊樹禹撥用國庫全力支援!”
蘇軾也不負眾望,用不了多久就將一切安排治理妥當。
有道是,百姓命賤朝廷亂,起義抗戰血淚緣!狼煙四起幾度秋,烽火連綿無人還。江山社稷今猶在,不見當年諸王川。一曲悲歌鳴萬里,老淚魂牽又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