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必須等霧氣散了之後摸清楚這裡的環境之後才能走,倒不如趁這段時間好好休養,多抓一些魚,烤成魚乾帶著路上吃。
眾人便暫時在湖邊安頓下來,砍來一些樹枝,撘起了幾個簡易的棚,一有空就下水撈魚,全部烤成魚乾作為糧食儲備。就這樣又過去了四五天,周圍的霧氣卻絲毫不見散去的意思,這使得他們不得不懷疑這裡的霧氣是否終年不散的,如若這樣,他們也只得冒著迷路的危險朝林子裡去。正在躊躇納悶的時候,湖面上突然起了一陣風,頓時把濃濃的霧氣驅散了許多,眾人放眼望去,只見湖心的位置在霧中隱隱約約顯露出一個輪廓。
第二十二章 湖心
透過暫時被風吹散的薄霧,只見一根柱狀輪廓的物體若隱若現的出現在遠處湖心的位置,眾人能夠看到的僅是這個物體的上半段,下半段依舊隱沒於迷霧之中,使得顯現出來的輪廓如海市蜃樓般地懸於半空中。乍一看時,他們還以為是某棵參天喬木的筆直樹幹,在霧中只顯現出了中段的一部分,可細看之下才發現並非如此,因為它的頂端看起來似乎呈尖角狀,且線條規則,完全不是自然生長的樹木應該呈現出的樣子。
幾分鐘後,濃霧把這重新出現的輪廓重新湮沒,眼前又只剩下白濛濛的一片,眾人這才把目光收了回來,卻在心底埋下了一個問號,宋文嫣率先說道,“那似乎是一根高大的柱子,在這樣的地方怎會有柱子出現,莫不是我看錯了?”
“怎會有錯,我看到的也像一根柱子,相信大家看到的都一樣”劉萬勇說道,“若真是根柱子,說明這裡有人定居,或者說曾經有人定居過,說不定現在也還有人,不管怎麼樣,咱們都得過去看一看,弄清楚這裡到底是什麼地方。”
馬軍師道:“先不要報太大的希望,以免失望也越大,依我看,那就算真是一根柱子,八成也是古代遺蹟,這個地方很奇怪,沒有人會長期生活在這裡。咱們都在這好幾天了,周圍又這麼靜,我們的動靜也不算小,如果那邊有人應該會聽到我們的聲音,可到現在都沒有一點反應。”
“管不了這許多,反正現在也去不了哪裡,倒不如過去一探究竟,老馬和我一道就行了,其他的人呆在原地,我們雙方若發生了情況都以鳴槍告知。”劉萬勇說道。
兩人當即下水,憑著印象朝那柱狀物體游去,以當時的目測距離,應該不足百米,估計很快就能到達,前提是在迷霧中不要失了方向。但在能見度極低的情況下,沒有任何辨別方向的工具,要確保方向不產生偏差也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兩人下水才沒遊多少距離便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只得重新返回岸上,把這個問題一說,謝爾頓就提出瞭解決方案,他找來兩根樹枝,插在地上,與前方印象中的位置三點形成一條直線,然後將登山繩的一頭系在後面那根樹枝上,另一頭則系在劉萬勇身上,再由謝爾頓在樹枝邊上守著,如果繩子一直貼著兩根樹枝,並基本呈直線狀,就說明方向對了,如果繩子的角度與兩根樹枝形成的直線產生明顯的偏離,就說明方向錯了,然後謝爾頓就用喊聲提示來糾正方向,在這樣寂靜的地方,完全能夠聽到百米開外的聲音。這根登山繩也有幾十米的長度,就算夠不到那邊,應該也不會差太多,剩下的一段就可以讓一個人停留在原點確定方向,另一個人搜尋,這樣基本上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偏差。
劉萬勇和馬軍師照此方向下水泅渡,中途糾正了幾次方向,再經過一陣摸索,終於到達了對岸。首先上岸的是馬軍師,他用喊聲來告知還停留在水裡的劉萬勇,然後劉萬勇就把身上繩子解下來,系在帶過來的一根小樹枝上,再扯了幾下繩子,告知謝爾頓可以把繩子收回去了。接下來,劉萬勇便透過馬軍師的聲音來辨別方位,這樣就能順利游過去,同時在他們返程時,也可以透過對岸謝爾頓的聲音來辨別方位游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