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1章 秘密檔案

看大家談興正濃,胡梅便插話說:“我師父曾經給我說過,她們處理黃河龍棺的那一段故事,雖然和民間傳說有雷同之處,但畢竟是我師父親自出過手,現在那龍棺還放在黃河博物館裡。”

鄭州花園路與迎賓路交叉口,迎賓路402號,有一個黃河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佔地7000平方米,建築約29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據說成立於1955年,這個博物館最早不叫黃河博物館,而是叫“治黃展覽會”,就是向世人展示治理黃河成就的地方。

這個博物館隸屬於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也就是民間口稱的“黃委會,”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1987年6月,正式由舒同先生題寫館名,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民間傳言的黃河龍棺就在鄭州黃河博物館內陳列,龍棺所處位置就是當年龍棺的出土地,建在此處的目的就是為了能更好的的保護文物。

黃河龍棺的發現傳言是在八十年代,在一次大型清淤工程中發現的,但是結合黃河博物館的建館時間,應該是在1955年最為準確,那時候黃委會根據黃河干涸的情況,發出了治理黃河清理河道的專案號召,一時間黃河兩岸的百姓,利用最原始的工具開始了清淤工程。

由於是集體勞動,分工協作就成為了必然,事發當天,負責做飯和送飯兩名婦女沿著河岸走來,快到本村作業勞動現場時,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正在河底幹活的男勞力們,突然齊刷刷直起身來,向著天空發出聲勢震天的嚎叫,聲音整齊程度比受過訓練的民兵還要齊整,就這樣嚎叫了不到一分鐘時間,然後才低下頭繼續幹活。直到送飯的婦女吹響了哨聲,幹活的勞力們才陸續上岸吃飯。

感到奇怪的婦女,對剛才這些男人們的表現充滿著好奇,畢竟這麼整齊的聲勢以前很少見到,就問身邊正在吃飯的男人,“剛才你們一個個頭仰著向天喊的啥?”誰知正在吃飯的男人們眼睛一瞪,說:“喊什麼喊,哪還有力氣喊?”這種認真的矢口否認讓送飯的婦女們還以為自己產生了幻覺。

就在吃飯的時候,河底裡還有幹活的男人開始咋呼起來,說挖到東西了,岸上好奇的人們顧不得吃飯便一窩蜂的前去圍觀,隨著幾個年輕力壯的男人加入,很快就出現了一個水晶棺材的形狀,只是才露出三分之一不到,但圍在近前的男人們,已經能清晰的看到水晶棺內有很多小魚在遊動。聞訊趕來的村長更是興奮,一邊指揮著眾人繼續挖掘,一邊派人向上級報告。

只是這個水晶棺密封的很好,圍觀的群眾俱都嘖嘖稱奇,不知道看到的魚兒是怎麼鑽進棺內的,因為肉眼幾乎看不到縫隙,隨著繼續的挖掘發現還有一個巨大的底座,龍棺和底座渾然一體,憑著這些人是根本弄不出來的。

在這中間段的空白時間裡,不同的傳說版本就出現在這裡,一是說村長請來了風水先生,結果風水先生看過之後,精神失常了;二是說附近的黃河撈屍人說這個龍棺動不得,而且立即告知屬蛇和屬龍的趕緊迴避,聽話的人都上岸了,沒聽話的幾人,也包括那個村長第二天的早晨都暴斃了。

也就是第二天的上午,黃委會的工作人員趕到,還有一些考古專家利用大型機械把那個水晶棺連根拔起,目前就陳列在黃河博物館裡。當然也有人說,目前陳列的那個是贗品,真的龍棺又被放回了原處,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黃河博物館是建在龍棺出土的原址是肯定的。

黃河龍棺也叫“鎮河龍棺”,傳說在西漢宣帝年間曾經出土過一次,一個水衡都尉在指揮黃河清淤泥時候,從黃河底部淤泥裡挖出來一隻棺材,古人看到上面雕刻精美,佈滿了花鳥魚蟲以及不認識的圖案和文字之後,立馬意識到不是凡物,立即停止挖掘並焚香祭祀叩拜,完好無損的又恢復如初。

但是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