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章 大家遺忘了她們

送親的車隊緩緩啟動,劉細君的名字在漢書上被寫下了第一筆。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細君公主應該是名字被載入史冊上的第一位和親公主。在她之前,漢朝就曾派出過數名公主前往匈奴和親,但是都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姓名。

而劉細君之所以能名留史冊,主要原因是此次和親的性質,同此前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劉細君之前,漢朝弱於匈奴,雙方力量不平衡。派出公主與匈奴和親是為了取得與匈奴政治軍事上的暫時妥協。透過送財物,通關事的方式換取大漢的發展時間。

而與烏孫和親的劉細君承擔的是締造漢與烏孫政治聯盟的使命。以自身為紐帶,溝通兩個距離十分遙遠的國家,共同抵抗匈奴。

從被動抉擇到主動出擊,中原王朝的和親政策開始有了第二種目的,而隨著中原王朝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變化,地位變化,話語權的變化,和親的目的在之後也有了多元化的發展。因此,湧現出了一大批為此作出貢獻的人。

細君公主到達烏孫國之後,謹記了漢武帝的囑託,經常置辦酒宴飲食,宴請烏孫國的貴族,還用自己從大漢帶來的金銀布帛,上下疏通,廣泛連線,透過聯絡烏孫上層貴族爭取親漢的勢利,以此來鞏固漢朝與烏孫的聯盟。

她在烏孫國建造了自己的宮室,一年和獵驕靡也只見幾面。比起夫妻,也許用利益共同體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關係會更加貼切。

然而作為第一批駐守烏孫的漢人,劉細君遇見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語言不通,漢話和烏孫話極其不相同,因此在這裡和烏孫人直接溝通都十分的困難,就更別說在這遙遠的國度找到家的感覺了。

水土不服,語言不通,讓心情細膩的劉細君常感悲愁。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黃鵠在古代相傳是一種神鳥,有一舉千里的特殊能力。如果我是黃鵠,是不是就能在須臾之間跨越這千百里,回到我心心念唸的故土了呢。這首由劉細君所作的詩歌在後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它標誌著漢代詩歌由言志向抒情的轉變。

自尚書堯典中提出詩言志以來,言詩者,必以書寫理想抱負為志趣,抒情詩日漸退出舞臺,從漢高祖的大風歌,到漢武帝的秋風辭 ,無一不是言志之作。

悲愁歌以景入手,以情動人,寫出了宏大敘事之下的被裹挾其中個體的真實感受,這埋藏在內心的情愁,也成為了後世諸多和親公主共同的心聲。

悲愁歌一路傳回了長安,漢武帝聞而憐之,每隔一年就派使者給細君公主送財物。

但是很快,就到了細君公主那重大人生抉擇的時候了,獵驕靡年老,想要把細君公主嫁給自己的孫子軍須靡。好讓孫子能夠在自己死之後能夠繼續透過和親,與漢朝發展聯盟關係。

這是千百年以來,在匈奴之中極其正常的情況,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而烏孫與匈奴有著相同的習俗,這樣的事情再正常不過了。

可是對於在中原長大的細君公主來說,這可以是震驚三觀的程度了,她上書了漢武帝,表示自己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可是漢武帝駁回了她的請求,在回信中,漢武帝是這樣說的。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以此來提醒細君公主她的使命。

漢書記載,在收到了漢武帝的回信之後,細君公主就嫁給了軍須靡,兩人還孕育了一個女兒,但是沒過多久,細君公主就去世了。

細君公主死後,漢朝又派來了一位名為劉解憂的公主繼續履行細君公主的使命。解憂公主在烏孫整整呆了半個世紀,為建立西域都護府,沉重打擊匈奴貢獻了一份力量。她的侍女馮嫽遊走於西域各國之間。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