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更奇的是人比較成癖。自然景觀,各有所好,所好之道才有境界高低之分。要說天然之手的製成品,許許多多硯石上的紋理,都有潑墨山水之美,且沒有一塊是相同的。這是奇美,還逃不出一個奇字,一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就甲在自然的山峰有巧匠刻出來的巧,還是以人為本的眼睛對大自然選美。大自然最自然的山光水色,一棵樹最自然的形態,都鬥不過奇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要將之比鬥,要比較見山不是山之境,只有礙達到見山還是山之境,不能從最自然平凡的一朵花中看世界。而不夠奇沒入選的靈山有福了,少了遊客的眷顧,避過指示牌的“奇蹟”,真是不爭而勝。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歷史沒有公論
吳宇森表示想拍三國故事,是他多年心願。那就難怪要等到功蓋中西國、名成八方地才可成事了;否則如何擋得住早已預料到的批評?
《赤壁(上)》,吳導接受訪問時已事先張揚,諸葛亮與周瑜這兩個重角會用重力,寫他們二人之間的相互賞識,有一些劇情的安排,也會靈活安排調動。這個調動,自然是暗示,對於一些三國曆史的微調。
結果,上映以來,不少專欄作者還是不滿意,對於有關角色性格關係及情節改動還是大有意見。倒想問問不滿意的人,你們是要看吳導把三國故事還原為影像,給你們親近古人,還是想看看另一本電影版的三國演義摺子戲?
當初諸葛亮由金城武主演,已猜到上演後不能跟大眾的印象掛鉤。諸葛亮在眾人心中,好像從未年輕過,誰叫他是足智多謀的軍師。軍師不是長鬚白髮,忽然是個帥哥,即使史實告訴我們,諸葛亮出山助劉備時只不過二十七歲,可活生生看著一個金城武會是胸懷城府的智者,就是不罷休。
放過吳導吧,也放過諸葛亮吧,要怪就怪《三國演義》寫得太好,陳壽的《三國志》除了學者無人問津。諸葛亮在正史跟坊間的印象完全是兩回事。從諸葛亮想到另一個讀書時期的偶像劉伯溫劉基,就是傳聞寫下驚世預言燒餅歌的那一個。明朝開國史並沒有給改編成小說,關於劉伯溫在開國的功勞都在正式的明史中找到,但是,還不是神話在民間滿天飛,《劉伯溫傳奇》一套四本,臺灣更曾開拍長篇劇《神機妙算劉伯溫》,最怪誕的一個說法是,劉基
乃諸蓋亮轉世,朱元璋發現後才放棄對劉基追殺。那,你以為明史就可信嗎?最近就有一個叫佟平的內地學者連明史都懷疑起來,認為劉基根本只是個有官癮的普通文人,與他屢想及早避開朱元璋魔爪與張良般的形象,又是活脫脫兩個人。信民間傳說,傳說由誰而說?信正史,正史由誰寫,有沒有為政治服務?那些最近興起的破滅神話翻案風,有沒有人是為求出位?
放開懷抱,看電影版《赤壁》吧,一個人自己有多少版本有時連當事人都不可考,更何況古人。歷史自有公論?有多公?有誰論了才算數。
亢龍無悔與左右搏擊
金庸真是大好人,多年前已在智者為大的森林法則中,給愚者留一條出路。郭靖給一眾高人及他的情人罵了多少次笨,可是笨到成為一代大俠,是一窩看得人爽極的心靈高湯。
話說精靈的黃蓉不斷以美食誘惑洪七公,除了亢龍有悔外,還多教幾招降龍十八掌。到得七公肯教,卻到笨郭靖猶疑,寧願專心練好一式。洪七公大笑郭靖不笨,懂得貪多爛嚼反而不美的道理。其實跟我們常常掛在口邊的“張張刀沒張利”相通,不過說這句話的時候,多是故意自謙,有多少人對鏡自問,不是貪多務得,忍不住多學一兩樣武功傍身。
社會的天梯就是個武林,通識成為共識的大勢下,不曾容許笨人專注到做只安樂的井底蛙,起碼計算機就是郭靖當年得全真七子馬鈺傳授的內功心法,如今不懂用計算機,除非是大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