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若是天朝真要我朝鮮出兵,卻不知我國應該派什麼職銜的官員領兵出征?”
韓巨源掃了眼臉色陰沉的鄭太和,道:“自當以國中大將入中國聽侯差遣,一來可讓南方頑抗之明軍見識朝鮮精兵厲害,二來也可顯你國對於我大清之尊奉之心赤誠。”
李聽著不住點頭:“對,對,當派大將領精兵前去剿賊,免使天朝看輕我國。”
國王這般表態,鄭太和等人都是焦慮,奈何卻不好當著清使之面阻止。
“卻不知天朝要我國出兵多少為好?”李總算是問了一個到點子的問題。
韓巨源開門見山道:“鳥槍善手五千便可。另我朝將興兵伐南,饋餉甚難,請你國自備六月糧草。”
“什麼?還要我國自備半年糧草?”
一聽清朝不但要朝鮮出兵,還要朝鮮自備糧草,一眾朝鮮大臣個個驚怒。可國王李卻好像看不到臣子們的怒色,也不在乎自備糧草這事,只在那很好奇的問道:“天使可否相告,中國南方敵勢如何?我國之兵至後,天朝又如何安排?”
“敵兵不過三兩萬人,所依只在火器。貴國鳥槍善手屆時將與我朝大軍一同南下,不必擔憂。”
韓巨源一言打消了李的顧慮,他擔心清朝會將朝鮮兵派去和南方的明軍獨自交戰,那樣肯定傷亡很大,現在聽說只是和清朝大軍協同作戰,自是放下心來。
“既是如此,那請天使回稟大清皇帝,我國必當出兵以助天朝!”
李不待鄭太和等人開口,竟是一口應承了此事。等韓巨源出了殿,鄭太和等人立即紛紛哭諫國王不要出兵,他們抬出先王李“盡全國之物力,報大明恢復之偉恩”的事蹟,竭力阻止李出兵。
“滿州人向來狡猾,既已據中國,何以平不定南方明軍散兵?說不定是中國南方明軍力量強大,清軍不敵,這才虛言哄我國,誘我出兵助他,使我國和明朝徹底決裂,王上萬萬不可中計!”
“依臣看,這分明是奸計,先騙我國出兵,待我兵渡過圖門江後,再斷我軍糧供應,使我精兵死無葬身之地,其後定然揮師來攻,屆時,我國必然不保!”
“王上,若答應清朝,則我國所派之兵乃是勁卒,若傾覆於中國南方,則我國門洞開,莫如虛委清朝,待自齊糧餉後出兵為當也。”
眾朝鮮大臣紛紛出言勸阻,一個個言辭懇切。
“王上一定要收回成命,這兵出不得。不妨派人去中國打探南方實情,再做決奪。否則,易為清人所趁,一迫我錢糧,二謀我土地矣!”
鄭太和希望李不要出兵,可使人到中國打探實情後再做決定,這樣能保住朝鮮的精銳,不被清人消耗。他反對出兵的原因除了對明朝抱有感情之外,另外則是因為會寧等朝鮮北邊重鎮是古海西女真故地,他深怕清朝會在耗損了朝鮮兵將後逼迫朝鮮交出這些土地。
曾赴北京朝貢多次的左議政大臣沈之源亦稱:“微臣前年奉命出使燕京,暗中窺察清廷內部動向,發現其危機四伏,南方戰場告急文書如雪片飛進紫禁城,有滿州親王濟度陣喪南方,相較幾年前更為嚴重……由此可見,清朝國內局勢並非清使先前所言,乃是小患,而是大患,甚至於滿州有失去中國之危。如若滿洲真的失去關內統治而退回盛京,明朝重新恢復燕京,則朝鮮此番助清之舉定會引來大災禍,我國不如繼續作壁上觀,以靜制動。”
“左議政此言甚善,我國現今對中國局面並不清楚,當派人前往詳探,萬不能匆忙決定。”鄭太和道。
“你們不必再說了,難得天朝要我國出兵,此大好機會,怎能坐喪?你們口口說要以靜制動,觀望再做決定,可你們要知道清朝人才濟濟,其國方鼎立,正是開國最盛之時,如何會有頹勢?南方明軍十數年來堅持,先前就有過滿州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