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電話,突然袁建國把話題一轉,語氣變得有些異樣說道:“本初啊,你有時間好好和慧蘭說說,聽他們的老師,她最近又點對勁啊!”
不對勁?難道說還是原來的那件事情?袁本初想到了半年前回家的時候,袁慧蘭的表情有點異常,而後袁本初一番教導後,言明瞭早戀的困擾,難道說她還沒走出這個圈子?
離高考還有幾個月的時間,這不是斷送自己的前途嗎?聽袁建國的語氣,由班主任打電話過來的肯定事態已經比較麻煩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爸,你不用擔心,過幾天我親自到學校去了解下情況,就要到高考了,她還讓你們操心,不是把自己往火坑裡跳嗎?”。袁本初畢竟是長兄,自家妹妹到了關鍵時期了,不去管誰管,父母年紀都大了,跑來跑去實在不應該,而且袁慧蘭一直和袁本初關係比較親密,對父母則是遮遮掩掩,就算袁建國跑去湘城的高中找袁慧蘭,可能也不會有什麼效果,搞不好會起到反作用力。
叛逆期的女孩子是最難搞的,袁本初至少年紀上和袁慧蘭沒多少代溝,會採取比較柔和的辦法,最主要的是電話里根本不無法從袁建國口裡得出更多有關這件事情的詳細情況,只有自己親自去參考了。
掛了電話袁本初在農場了走了幾圈,發現許久沒去瞧的古麻核桃樹好像有了什麼改變。
玩核桃的歷史起源與漢朝,流行於唐朝,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不僅核桃不離手,而且還自己雕刻核桃。並有“玩核桃遺忘國事,朱由校御案操刀”的野史流傳在民間。清朝達到鼎盛時期,只要說到“玩”清朝肯定是鼎盛時期,為什麼這麼說呢?清朝入關後,旗人有了鐵桿莊稼,整天就是吃喝玩樂,把“玩”都咂摸透了,所以鼎盛時期肯定非清朝莫數。清乾隆皇帝不僅是個核桃愛好者還是個鑑賞核桃的大家,據傳還寫詩以讚美玩核桃:“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
周身氣血湧,何年是白頭”?清末更始盛行一時,有當時的一首民謠為證:“核桃不離手,能活八十九。超過乾隆爺,閻王叫不走”!宮內玩核桃之風更甚。誰手裡要是有一對好核桃竟然成為了當時身份和品位的象徵。每逢皇帝大壽,大臣們會將極品核桃作為壽禮供奉給皇上,現如今京城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十幾對文玩核桃,都放在紫檀木小盒中。
裡面還有黃綾子條上寫:“某某貝勒恭進”、“某某親王恭進”的字樣。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提到了文玩核桃,他在書中說:“在養心殿後面的庫房裡,我還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百寶匣,據說這是乾隆的玩物。”他還寫道:“百寶匣用紫檀木製成,其中一個格子裡裝有幾對棕紅色核桃和一個雕著古代人物故事的核桃。”老京城有句順口溜說的好:“貝勒手裡三樣寶,扳指核桃籠中鳥!”
可見當時旗人玩核桃的風氣很是流行。後來普通百姓都爭相效仿,後來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又復興了起來。前兩年老年人玩核桃的居多,目的很明確是為了舒筋活血。近兩年突然變了,喜歡核桃的變成了年輕人,而且人數越來越多,但是目的就不太一樣了,不是舒筋活血了,而是有的為了盤出來升值賺錢,有的為了收藏。這樣一來把以前幾十元或者幾百元就能買來的核桃一下炒到了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再一次驗證了“眾人拾柴火焰高”這句話。新一代的“八旗子弟”又誕生了。其實我們大家一般所說的文玩核桃就大致分為三種:鐵核桃、楸子和麻核桃。
麻核桃在用來當做把玩之物的同時,還透過民間藝人的雕刻成為備受玩家青睞的藝術珍品,藝人們就是在小小的核桃上雕刻出各種動物人物的形象、圖案,寄託美好的寓意,表達人們對未來的期盼和嚮往。
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驅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這等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