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叫咱娘扎個雞毛撣子。”
這會兒,一般人家都有個雞毛撣子,可以用來打掃灰塵。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用途,家裡的小娃子們,想必都有深刻的印象。
雞毛撣子當然是用公雞的羽毛粘成的,要是換成更鮮豔的野雞毛,肯定更漂亮。
綵鳳兒和山杏兒都拍著小巴掌,表示以後一定把野雞喂得好好的,然後扎漂亮的雞毛撣子。
這可把劉金鳳給愁的啊:“你們兩個小丫頭片子,還真拿雞毛當令箭了是吧!”
“大姐,我們最聽你的話了。”
小老四嘴甜,趕緊過去哄人,還從兜裡掏出四枚嘎拉哈和一個布口袋,要跟大姐一起玩。
劉金鳳有些倦了,叫老四老五自己玩,倒是楊紅纓瞧著嘎拉哈比較稀奇,湊了上去。
劉青山就在旁邊看著,嘴角漸漸翹了起來:這些童年的玩具,還真叫人懷念啊。
這時候的娃子們,很少有錢買現成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開發的。
就像這嘎拉哈,其實就是動物蹄子上的髕骨,牛的最大,豬的次之,羊嘎拉哈又叫羊拐,最受女孩子喜愛。
到了夏天,通常還會用園子裡的鳳仙花,把羊拐染成紅色,就更漂亮了。
至於鳳仙花是啥,又叫指甲花,那個時代可沒有指甲油啥的,愛臭美的小女孩,就會採指甲花,把腳指甲和手指甲染成紅色。
其實最好的嘎拉哈,是狍子的,小巧玲瓏,非常精緻,在以前可都是饋贈給好朋友的禮物。
據說扎木合就曾經將一枚狍子的嘎拉哈,贈送給鐵木真,也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
劉青山一直以為,金大俠在寫射鵰的時候,應該叫拖雷贈送郭靖一枚嘎拉哈的。
想想就帶感:茫茫大漠之中,拖雷和郭靖深情凝望,然後拖雷掏出來一個東西:“安答,這個嘎拉哈就送給你啦……”
各民族的勇士,則喜歡佩戴熊嘎拉哈,將其視為勇敢的象徵。
老四拿出來的一副嘎拉哈有四枚,先教老姐認識嘎拉哈的名稱。
嘎拉哈通常有四種形態,分別叫:針兒,輪兒,坑兒,肚兒。
然後再教她怎麼玩,玩的時候,方法也多樣,有欻嘎拉哈,有搬嘎拉哈等等。
先把口袋高高扔起,然後把相同狀態的嘎拉哈抓到手中,再接住空中掉落的口袋,這個叫“欻”(chuǎ)。
搬的意思就是按照針兒,輪兒,坑兒,肚兒的順序,把嘎拉哈擺一遍,每擺一下,都要扔一次口袋,利用口袋升空的這段時間,飛速把嘎拉哈擺成正確的姿勢,然後再接住口袋。
這個遊戲看似簡單,實際上還是很考驗手眼的協調能力。
就像楊紅纓這樣的生手,簡直就是手忙腳亂,不是口袋沒接住落到炕上,就是把炕上的嘎拉哈弄得橫七豎八的。
看著楊紅纓嘴裡大呼小叫,歡快得像個孩子,劉青山臉上也不由得露出笑意:這個老姐啊,是越來越融入現在的生活了。
瞧著瞧著,他不由得心裡一動,悄悄把相機從櫃子裡找出來,將這個美好的瞬間記錄下來。
想必以後看到這張照片,一定會引起許多回憶吧?
受到這件事的啟發,劉青山開始用相機記錄村裡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下把夾皮溝的娃子們給樂壞了:
彈玻璃球有人照相。
扇紙啪嘰有人照相。
用膠皮坨子扣馬掌釘,也有人照相。
大人們都瞧著眼饞,這不,禮拜天早上,剛吃完飯,一幫半大小子就簇擁著張撇子,來到劉青山家,叫他去滾蘇雀。
正好這幾天也閒著,劉青山就從倉房把滾籠取出來,打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