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4部分

羽王熵、陳宜中等所把持。陸秀夫雖多次上書,慷慨陳詞,請求到前方去組織抗元,但都被拒絕。可嘆陸秀夫空有一腔報國志,卻受奸人阻撓,無法施展。

又一年三月,元蒙大將伯顏率元軍直入建康,威逼臨安。當他聽說陸秀夫等忠義之士的其人其事時,不由讚歎道:“宋朝有這樣的忠臣,卻不知重用,如果重用的話,我還會在此嗎?”

武館的人出來後,看見了這般情況,心中驚訝萬分,他們萬萬想不到這宋朝天下短短几年居然已經變成了這般模樣。好不容易見到了郭靖等人,聽到了項凡所言,有洛楓出手,將那賈似道刺殺於福建漳州的木綿庵,同時力挺陸秀夫等人主持朝廷!但是,南宋王朝滅亡的命運此時已經無可挽回了。

在元軍逼近臨安時,南宋朝廷立即陷入了極度混亂之中。膽小如鼠的文臣武將,惶惶不可終日,風聲鶴唳,談虎色變。貪生怕死的左丞相留夢炎,率先棄官外逃;六部(吏、戶、禮、兵、刑、工諸部的總稱)官員競相效仿,接踵遠走他鄉。掌管軍機、邊防事務的樞密院官員文及翁、倪普之流,懼怕落下臨陣脫逃的罵名,竟去串通監察機關,乞請御史藉故上疏彈劫,以求罷官.但又恐朝廷開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覆,就已逃出京師.短短几天之內,就颳起了遠勝幾年前的來勢更兇猛的“掛冠”之風,鬧得趙家王朝頓時“門前冷落鞍馬稀”。甚至皇帝召見群臣宜旨吳堅接任左丞相的時候,到場的文官僅僅只有六人。

內外交困的太皇太后,懾於元軍泰山壓頂般的武力威脅,最後與右丞相陳宜中商定:走議和乞降的路!

她先派柳嶽等三人前往伯顏營中,主動提出稱侄或侄孫並納幣的屈辱條件,請求元朝罷兵議和。當即遭到忽必烈拒絕,繼而又派監察御史劉觀傑再去伯顏營中“奉表稱臣”,許諾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幻想用此沉重代價換取南宋朝廷殘存一隅。

忽必烈原本不準備答應,但是心中一動,便提出了若要議和,必須要南宋丞相親自出面請降。訊息傳回臨安,陳宜中唯恐被元軍拘留北送大都,連夜逃往溫州,遂使南宋違約。

督將伯顏大怒,命令元軍進駐臨安城郊三十里處皋亭山,以示警告。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人馬,與伯顏議和。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的才學,反將文天祥扣留,更是傳話因宋朝無信,必須再讓兩人前來,方能議和,而這二人正是領導義軍的郭靖和項凡!

太皇太后無奈,她用小皇帝趙顯的名義向元“百拜奉表”,自動削去帝號,改稱“國主”,派監察御史楊應奎帶著宋朝傳國玉璽三去伯顏營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同時親至軍營懇求郭靖和項凡,在她心中只要能夠偏安一地日後總有機會東山再起,但對方會如此如她願嗎?

忽必烈是拖雷之子,自然深知郭靖的厲害,而且按照習俗他還要稱呼一聲郭靖叔伯呢。不過他可不會去自降輩分。而那項凡,“鐵軍”之名,哪個蒙古人不知?那是野戰之上也是勝多敗少得軍隊!是以兩人一到立刻就被押入了大牢嚴加看管,隨後忽必烈便再無後顧之憂,開始佈置兵力準備將宋家的那些人盡數剿滅不留後患!

那郭靖和項凡乃是整個義軍的統帥,加上文天祥,此時三人一去再無音跡,義軍失去了統帥,在元蒙的威逼下節節敗退。臨安眼見著就朝不保夕了!

群臣被迫護著兩個小皇子逃往海上,一路逃到了崖山,但在這海上漂泊的一段時間內,又有不少的臣子受不了離去,人數越來越少。等到了崖山那邊,張世傑領著十餘萬官兵,和三十餘萬的義軍趕來,恰逢武館的人紛紛從天山上下來,於是眾人且戰且退,死守崖山!

其間呂仁本不想來,看著被完顏安靖護送回來後就一直沒有醒來的丁一,要說他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