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要置對方於死地——這與“唱雙簧”並不矛盾,只有對手愈強大,自己的地位才能愈鞏固,這就叫縱敵以自重。

張儀入秦一年後,就受命攻取魏國的蒲陽(今山西隰縣)。書生帶兵,居然也行,第一仗就打勝了。

攻下了蒲陽,張儀就開始玩權術了,先說服秦惠文公,把蒲陽歸還給魏國,又說服了惠文公的夫人,把公子繇送到魏國去做人質。然後,張儀就出使魏國,要跟魏國討價還價了。

魏國感激張儀,盛情款待。張儀在席上大碗喝酒,喝至恰到好處時,忽然說道:“我國仁至義盡,大王您以何報之?”

魏襄王一聽,驚得把酒杯都失手落地——這話,分量太重了!

果然,張儀攤了牌:請魏國獻出上郡、少梁。魏襄王權衡來權衡去,沒有辦法拒絕,只好忍痛割地。全部河西之地,就是這樣落入秦國手中的。

張儀的這個交易,做得乾淨利索。山東諸國,無不震竦!

——張儀,就此成就了縱橫家的大名。

秦惠文公對張儀的智慧機敏尤為滿意,當年就任命張儀為秦國的第一任相國。張儀受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也向惠文公許諾,一定輔佐君上成就帝王之業。

張儀的對手陳軫,當然也就不能再戀棧了,果如前言,離秦奔楚去了。

第十三章最後的榮光屬於張儀(1)

千里中原,七國爭雄,其實滿天下的人都在看蘇秦、張儀兩個人鬥智,這是歷史上僅此一例的奇觀。

蘇秦發起的合縱,有效地遏制了秦國擴張的勢頭,但合縱也有它本身致命的弱點。其一,合縱雖然整合了六國的實力,形成對秦的包圍圈,但這個盟約的主旨,不在進攻而在防禦,先天就採取了退讓的姿態,無法根絕秦的威脅。

其二,參加合縱的各國,各有私利,並不能真正做到同心同德,一遇到秦國用利益誘惑,合縱鏈環立刻發生斷裂。尤其燕、齊兩國遠離秦國,無燃眉之急,一旦有利益衝突,反而同室操戈,給秦人打破合縱鐵壁以可乘之機。

張儀對合縱的弱點看得很準。他在合縱的圍困中,與蘇秦較量,表現出了極高的智慧,使秦國從弱勢轉為強勢,最終打破了六國的鐵壁合圍。

在最初的僵持階段,秦國同時在東西兩面展開了主動戰略。在西,以武力迫使“義渠”(戎人部落的一支)臣服;在東,對魏軟硬兼施,試圖開啟向東的缺口。

秦惠文公十三年,張儀又率軍攻取了魏國的陝地(今河南陝縣)。這樣,黃河天險便為秦所據,向東拓展再無天然屏障。同年,秦惠文公覺得時機成熟了,公然稱王,更加咄咄逼人了。

魏國首當其衝,寢食不安,便聯合了有切膚之痛的夥伴韓、趙,設法自保。秦惠文王稱王兩年後,為斷絕這幾個鄰國的後援,採取了遠交近攻之策,派張儀在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與齊、楚大臣會盟。

就在秦與“三晉”拉鋸之時,秦國君臣使出了一個絕招。張儀向秦惠文王提出,請求免去相位,允許他去魏國謀職。

此去魏國,完全是為了臥底,一切無不從秦國的利益出發,務求制服魏國這個不聽話的強鄰。

按照常理,魏國如何肯用敵國的相國為自己的大臣?但這事在張儀身上,就發生了。

張儀到了魏國,果然當了相國。

據今之學者研究,張儀到魏國去做的這個“相”,並不是執掌國政的“宰相”,而是相當於“外相”(外交部長),只負責給國王提供外交決策建議。

這期間,在魏國做著“宰相”的人,就是當初被張儀排擠走的那位公孫衍。

魏國用張儀為“外相”,也是事出無奈,病急亂投醫。

張儀赴魏後,自然是少不了鼓動如簧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