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一個附庸,但是畢竟“正名”了。

那麼,什麼是附庸?原來,在夏商周三朝,從天子到公、侯、伯、子、男等諸侯,屬地大小是有等級差別的,最小的男爵只有五十里方圓的封地。其餘不足50裡的,就只能附屬於諸侯,這就是附庸。附庸,是沒有資格去朝見天子的。

儘管如此,秦人在歷盡艱辛之後,總算有了自己的一塊根據地,有了自己在周王朝中的政治地位。

別看現在還弱小,還需要戰戰兢兢伺候著周天子,但星火可以燎原呀。有了火種,還怕什麼?

人只要有把事情做大的志向、有腳下的一點點根基,就不愁發達不起來!

做了周朝的西部邊防軍4�做了周朝的西部邊防軍秦人的祖先曾經助紂為虐,周朝開國之後他們又曾參加過叛亂,按理說這都是十惡不赦的罪,為什麼到了周孝王這一代,周朝高層突然對秦人開始示好了呢?難道是周朝統治者變得寬宏大量了嗎?

不是。凡事無利不起早,政治上的事亦是如此。

原來這時候的周王朝,已經墮入了王朝腐敗定律的下滑軌道,實力大大衰弱。它在國家體制上實行的是諸侯分封制,用這種制度來統治龐大的國家,本身就有問題,時間一長,某些有兵、有賦稅收入的諸侯漸漸坐大,就不聽招呼了。在外部,化外之民的氏族也羽翼豐滿,不斷蠶食周王朝的土地,襲擾內地。周王朝夾在內外兩股不安定勢力之間,深以為苦。

而秦人長時間生活在邊疆的戎狄之中,與戎狄的關係很密切,他們不僅能保衛周朝西部的安全,還使桀驁不馴的西戎來服,在實質上,成了周王朝在西部的邊防民兵。

秦人在西部建立起的巨大聲望,使周孝王刮目相看。起初,他想把養馬有功的非子作為大駱的嫡傳後代,也就是讓非子成為趙氏的正宗,這樣,讓非子心存感激,就會更好地保衛邊疆。要真是這樣的話,後來春秋戰國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這時候,諸侯之一的申侯出來說了話。這位申侯,是大駱的老丈人,他把女兒嫁給了大駱,生了嫡子成,乃是趙氏正宗的繼承人。如果周孝王的計劃實施,申侯的外孫就做不成趙氏的老大了。

於是申侯出來勸阻周孝王,他用了一個委婉的辦法,先向孝王介紹了秦人在西部的作用,又表功說:我是深謀遠慮,才把女兒嫁給大駱的,我們兩家聯姻後,連西戎也懼怕我們周朝的實力,前來歸服。因此大王您要謹慎考慮,不要輕易變動趙氏的繼承權。

申侯的這一番勸說,目的當然是為他的女兒及外孫打算,不過卻使周孝王改變了原有設想,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周孝王還不昏庸,他知道,要想讓秦人給中央賣命,“必也正名乎”,於是就正式賞給了秦人封地和名號。

周王朝調整了對秦人的策略,秦人也就緊緊地抓住了機會,從牧馬知青一躍而升為周王朝正牌的邊防軍。

大秦的赳赳武士,從此就開始奉周天子之命,騎著馬兒保邊疆。“秦”字黑穗旗所到之處,獵獵生風,桀驁不馴的西戎人紛紛歸附或走避。秦人的首領,從此也就有了更宏大的志向。他們可能對未來發展的預測還很模糊,但一心想做大、做大再做大的衝動,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章諸侯能做到的,我們就一定能(1)

秦人首領所做的,是歷史上所有聰明諸侯或權臣玩的權力魔術——利用天子的聲威去壓服異己,然後回過頭來向天子邀功請賞。對上和對下,都不斷撈好處,漸漸增強自己的勢力。

他們知道,當勢力增長到了某一個節點,事情就要發生變化。

站在西部的蒼天大地間,秦人終於可以舒口氣了。從最早的老祖宗女修起,到非子這一代,史書上記載的一共是18代,其間年頭有多少,已不可考